close

 

小乖和YOYO的打架方式-互咬V.S輪流打(小小孩也是會吵架、打架的),當孩子吵架時,我雖然不會插手,但不代表當他們出現不對的行為舉止時,我會認同。

 

 

 

當小乖和YOYO出現會咬人的情況,我一直尋找相關資料與方法,來糾正他們這樣的行為。

 

 

 

以下是我爬文及研究之後所整理出來的心得:

 

 

 

孩子正在成長發育的牙齒、小手和小腳常常會制造出一些麻煩。學步期的孩子往往會做出攻擊性的行為,很少會注意到自己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

 

 

 

當孩子出現咬人和打人的舉動時,千萬不要為此感到憤怒。孩子確實會咬大人給他們餵食的東西,每一樣東西孩子都會用嘴來咬一咬,用手來抓一抓,口和手是他們最原始的社交工具,他們在練習使用這些工具。

 

 

 

一旦長出了牙齒,手掌能拍打之後,孩子會用這些工具對不同的物體進行實驗,看看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對孩子來說,難道還有比父母的肌膚更為熟識,更能到手的實驗對象?孩子的任務就是去使用他那些工具;父母的任務是教會他如何使用。

 

 

 

這些早期的抓咬和拍打,儘管看起來是令人不快的行為,但實際上是嬉戲式的交流,了不起也只不過是心理挫敗的表達方式而已,並非是攻擊性的、無禮的行為。

 

 

 

攻擊性的抓咬和拍打是18個月-2歲的孩子最常見的行為,那時孩子還不會用口頭上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各種需求,他們只能透過動作來進行交流。在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形成後,抓咬行為通常就會終止,但打人卻不會馬上就停下來。

 

 

 

如果不加以阻止,那麼嬰兒期那些沒什麼大不了的舉動,就會演變童年時期的攻擊性行為。學步期的孩子變得具有攻擊性,目的在於釋放被抑壓的憤怒,控制某個局面,展示自己的力量,或者為爭奪玩具而發生的爭吵,保護自己的領地。有些孩子甚至會做出令人討厭的舉動,藉此孤注一擲地接近關係疏遠的父母。

 

 

 

孩子長大到能夠用語言代替動作來很好地進行交流時,大部分學步期的攻擊性行為,都會逐漸地消退。父母必須對攻擊性行為堅決地糾正。

 

 

 2010.06

2010.06

2010.06

2010.06

2010.06

 2010.06

2010.06

2010.06

2010.06  

讓孩子避免傷害別人的方法:

 

1、考察根源

 

是什麼觸發了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應該做一個日誌,從而確定孩子的行為與引發此行為的環境之間的相關性。

 

2、孩子傷害了父母

 

用手掌打別人的臉是孩子嘗試進行的一種舉動。它在社交上是不正確的。父母應該引導重重地拍打別人臉龐的孩子做出另外的、在社交上可接受的行為。同樣,對抓咬的行為,也要加以引導不要咬人。一旦孩子打別人耳光的行為成為表達內心挫敗感的一種方式,父母就必須向孩子展示他的這種舉動會帶來的自然後果。

 

孩子對父母進行嘶咬、踢打、推擠,父母應該用相同的辦法對付他-讓她停下來。千萬不能允許孩子把父母或其他人當成出氣的沙包。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你不同意、也不允許他來傷害你。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不允許他來傷害自己的話,那麼他長大後,就不太可能允許別人來傷害自己。父母可以為孩子作出如何對別人打自己說“不”的榜樣。

 

3、學步期的孩子動手打

 

如果1歲半大的孩子,用玩具銼子重重地敲打一起玩的嬰兒的腦袋,那麼父母就應該拿走所有他可以用來打人的東西。應該示範給他看不能打人,並且告訴他怎麼做,可以為他提供另一種做法,同時應該溫和地引導孩子的小手輕輕地拍打。

 

4、不要還嘴去咬孩子

 

孩子需要懂得咬人會造成傷害。但父母如果還嘴去咬孩子的話,孩子就沒辦法明白他不應該咬人。父母可以嘗試另一種“以牙還牙”的做法:把孩子帶到身旁,把孩子的上臂壓向他的上齒,就好像他咬自己一樣,父母在這麼做的時候,千萬不要採取憤怒的、報復性的方式,應該像科學家那樣指出問題的關鍵所在-看!咬人會做成傷害,在孩子咬了父母或其他人之後,父母應該立即就給他上這一課,要求孩子會體感受別人的感覺。

 

5、不要還手打孩子

 

小明動手打了小豪。小明的媽媽因為感到不好意思,也被激怒了,趕緊上前去用巴掌摑小明的手臀,並且說:「不許打人!」

 

在這個情況下,孩子是否會像小明一樣感到困惑不解呢?父母事先就應該在腦中盤旋好當孩子打別人時,應該怎麼辦。

 

6、當孩子傷害了另一個孩子

 

父母注意到一個孩子為了一件玩具打了、推了、踢了另一個孩子,應該告訴孩子採用另一種辦法來得到玩具,並且做給他看。如果打人的孩子不合作,應該要求挨打的孩子這麼說:「我不跟你玩了,除非你向我道歉,並且停止打人。」

 

2歲大的孩子還不能說出這些詞句,但他們懂得這話的意思,因此父母可以替他們說出這些話,讓打人的孩子去承受自己行為的後果。

 

7、將侵害別人的孩子暫時罰出場外

 

一般孩子到2歲的時候,就能夠在侵害別人和由此帶來的後果之間建立起聯繫,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說「對不起。」如果他打別人時一點也不生氣,那麼他很可能就是想要親吻或擁抱別人。

 

8、為孩子做出不侵害別人的榜樣

 

生活在好鬥環境中的孩子,會變得具有攻擊性。你是怎樣來表達失望情緒的?你又如何處理各種類的衝突,向別人傳達你的觀點?

 

好鬥的行為具有傳染性,學步期的寶寶和年幼的孩子會從年長的兄弟姐妹那裡學會好鬥的行為。如果年幼小的孩子看到大人之間鬥毆,那麼他們就會得出以下的結論:毆打別人是你對待別人的方式。父母應該要求年長的孩子做榜樣,向他指出他們是小寶寶們的榜樣,告訴他們要淨化自己的行為,一方面為了他們自己,另一方面也為了比他們年紀少的孩子們。

 

搶奪別人的東西,是學步期的孩子,以及學齡前兒童中常見的侵害性行為。請注意,父母不要從孩子的手中把東西奪過來,這樣會在無意中,給孩子做出了搶奪東西的榜樣。

 

父母要平靜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他們不能拿那件被他搶過去的東西,要求孩子把搶到手的東西,還給別的孩子或交給你。父母可以用另一個東西來交換,讓他交出東西。

 

如果孩子即將損害某個珍貴東西,或者很可能會用某件東西傷害到自己時,父母就應該採用嚴肅的口氣和身體語言來告訴他,希望他立即放下那件東西。

 

9、避免引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在一次生日聚會上,一位媽媽向一群男孩發起了一場狩獵搜索活動-在她家裡的所有地方進行搜尋。

 

為了加強狂熱的情緒,她還提供了一份優勝者的獎品。想像一下接下來會發生了什麼事。

 

不僅屋子裡被攪得亂七八糟,孩子們也受到了傷害。他們互相打鬥、推撞,把屋反轉,就是要找出隱藏著的珍寶。

 

結果他們的皮膚被傷著了,他們的感情也受到了傷害。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教訓是:一定要避免導致孩子做出糟糕行為的發生。

 

10、使頑劣性格柔順起來

 

對用力敲打玩具,猛擊洋娃娃,踢打小貓,捶打牆壁的孩子,父母要多加照顧。儘管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但這些行為也可能是心理緊張和憤怒的紅色警示信號。

 

做出這樣行為的孩子,很可能以這種方對待別人。父母除了要深入深究問題的根源之外,應該鼓勵孩子玩比較溫和的遊戲:「要擁抱小熊。」、「要輕輕地撫摸小貓。」、「要用心愛洋娃娃。」

 

11、給予獎勵

 

3歲以上的孩子會對獎勵作出很好的回應,比如父母可以製作一張“沒有打人”的圖表:「每天你友好地對待小朋友的話,我們就在圖表上貼一張笑臉。如果你有了3個笑臉,我們就去吃冰淇淋。」

 

12、使孩子養成自我控制的習慣

 

有些衝動的孩子,不用思考就會做出打人的舉動。父母應該向孩子提出一些建議,讓他一出現打人的念頭,就馬上想起另外一些代替行為,該如何幫助3歲以上的孩子克服打人的衝動,父母可以為孩子示範如何控制衝動。

 

13、其它:

 

可能孩子對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邊,他就會覺得受到威脅,然後主動進攻。辦法:父母應該多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幫孩子交些好朋友。禮尚往來,這樣關係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覺也會越來越好。

 

打是排除的意思,有時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是小朋友總是做些他不喜歡的事情,他想把這個事實排除掉。例如:孩子拿個小碗,用土來做飯。小朋友過來就往他的碗裡放土,但孩子不想這樣,因為這破壞了他原有的計劃和目標。他對小朋友嚷,但人家不聽,他嚷了幾次,發現不管用,就動手打人了。孩子的想法沒有錯誤,只是不想被打擾。但他的舉動是不好的,所以更多時候,孩子打人其實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樣,常有許多人說不過人家,就用打的方式來解決,反思一下,其實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辦法:教他用語言來和別人表達思想。如果人家往他碗裡放土,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喜歡人家這麼做,你可以直接教對別人說『不喜歡你往碗裡放土,我正在做飯!』」。告訴孩子,打人無法解決問題,打人是不好的行為,孩子就明白。當然要達到完全用語言表達,還需要一個過程,父母要耐心等待孩子的心智成長到這個程度。

 

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輕打屁股來逗著孩子玩的行為。孩子會把所遇到的待遇,反加到別人身上。辦法:父母要反思自己是否有這種形為,如果有應該立即改正。

 

 

 

 2010.06

2010.06

2010.06  

總結:當孩子打了人後,要及時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分析原因,然後告訴他如何用語言來解決。再告訴他打人是野蠻的行為,最後一定要告訴孩子說爸爸媽媽很愛他,這點很重要,以免他有做錯事不被愛的擔憂。

 

這樣,孩子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對,也知道下次該怎麼解決,還知道父母無論何時都是愛他的,孩子感覺被愛包圍著,他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無論怎樣,父母都應把握一個原則,就是一定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愛他的,他永遠都是好孩子,對事不對人,一時行為不對,不能說孩子壞。

 

有時候孩子不順心,可能會拿媽媽出氣,這是正常的!因為媽媽是他最親近的人,和最親近的人發洩內心的壓力,是很正常的事,發洩完了,孩子會好好的調整自己的狀態,也會更加愛媽媽。

 

多理解孩子,畢竟他還很小,心智還沒有成長到可以自己解決所有問題的程度。

 

每天大聲對他說:媽媽愛他!或在耳邊輕聲地說:「媽媽告訴你一個秘密,就是『我喜歡你!』」

 

孩子的心情會馬上陽光燦爛、晴空萬里。有時孩子做些壞事,如把腳放到飯桌上,你越說不行,他越邊壞笑著去做,媽媽可以問孩子:「你是不是覺得我愛你不夠呀?」

 

如果孩子說是,媽媽就說:「那從現在起,我多愛你一點。」

 

孩子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反應,所以對孩子大吼、生氣,都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最佳的辦法就是:讓他知道媽媽愛他。

 

相關閱讀:在托兒所咬人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孩子怪異行為背後的真相(一):「愛打人、咬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ssica 的頭像
    jessica

    幸福洋溢ING

    jess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