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網路轉載

 

即使安全性高的水溶性維生素B和C,也可能因為排尿少造成累積過量,如維生素B6太多會產生周邊神經病變,維生素C太多,則會出現腎結石及頭痛,林杰樑提醒:「吃維生素時記得要多補充水分,」。

 

台灣人喜歡吃保健食品,一年消費可蓋半棟101大樓,不過保健食品過量有害健康,該怎麼吃才安心?

 

過度提升免疫力,可能導致反效果

 

免疫類保健食品不宜亂吃。對於常見「××可以增強某個免疫細胞功能」的訴求,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謝瑞坤特別提出澄清說:「免疫系統在人體內如同蹺蹺板,是整體平衡作用的,不是單加強哪一部份,就表示免疫力增強了。」

 

尤其有些免疫食品需要控制劑量,譬如研究發現低劑量(一天25克)的黃耆提升免疫力,但過量反會促進癌細胞生長,和信醫院藥師姜紹青提到。

 

有些人長期服用中藥來增強免疫力,譬如把黃耆、枸杞泡茶當水喝,也要小心。

 

不需要每天大量吃某一個中藥材,會有過量的危險。一來每人體質不同,同樣的配方不見得對每個人都有效;二來長期服用中藥,也可能會有重金屬累積及藥物過量危險

 

過度提升免疫力,反而會使細胞分不清敵我,轉而攻擊自己的細胞,造成發炎反應或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

 

一位營養師的母親,因肺癌末期全身水腫無法下床,她吃了靈芝後水腫立刻消失,「跟書上寫得一樣神奇,媽媽還很高興下床走動,」營養師回憶說,到了第五天,母親呼吸變喘,原來是嚴重的心包膜積水,開刀後才解決問題。

 

如果你有自體免疫問題,最好不要使用免疫調節類的保健食品。至於一般人不需要天天補充,偶爾身體虛弱時再吃。

 

維生素B、C、綜合維生素、魚油較安全

 

維生素中較安全的是,維生素B、C、綜合維生素和魚油。前兩者為水溶性維生素,不會累積在體內造成傷害;綜合維生素和魚油,目前為止對身體造成危害的研究報告不多。但仍要注意,不要超過每日建議使用量。

 

事實上,專家學者都同意,一般人不需特別補充維生素,營養素最好的來源是天然食物。但如果消費者把保健食品當成維持生命的要素,不吃覺得不放心,專家並不反對適量補充。

 

四守則,安心使用保健食品

 

1.有需要再吃

 

維生素不必天天補充,有需要再吃。身體對營養素的吸收並非照單全收,有時吃得少,反而會強迫細胞吸收得更好。每隔兩、三天吃一次,不但減少過量危險,也可以補足身體對營養素的需求。特殊情況如壓力大、學測考試或經常加班熬夜時,可適量補充維生素。此外,如慢性病人也可適量補充維生素B群。因為慢性病如同處於高壓力狀態中,很容易消耗維生素B群。其他像咀嚼、食物攝取有問題的銀髮族,也可適量補充綜合維生素。

 

但孕婦和幼童,最好不要隨便補充維生素。因為任何外來物質都會影響到胚胎發育,譬如綜合維生素中含維生素A,過量會造成畸胎,因此在懷孕過程中,最好不要服用維生素和補充品。至於該不該吃葉酸預防寶寶神經管缺陷?建議可先和醫師及藥師討論後再使用。

 

在美國,政府嚴格把關4歲以下孩童不能任意使用維生素,須由醫生評估使用。因為寶寶長高長壯需要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營養素,光吃維生素是不夠的。學齡前是養成孩子良好飲食習慣的黃金期,應該要讓孩子愛上天然食物的美味,而不是給他維生素藥丸應付了事。

 

2.注意藥物交互作用

 

維生素和保健食品經常與西藥發生交互作用,建議心、肝、腎有問題的人,使用前最好先跟醫療人員討論。

 

常見藥物交互作用如魚油、大蒜、銀杏和阿斯匹靈併用會產生出血危險。此外,減肥藥羅氏纖會影響身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因此建議吃藥後3~4小時,再補充一顆維生素。

 

纖維類的保健食品如車前草等,會減少止痛藥普拿疼藥效,因此最好先服用西藥,等兩小時藥物吸收完畢後再服用保健食品比較安全。

 

如果已經在服用某種保健食品和西藥,建議兩者都不要隨便停掉,以免影響藥物療效。

 

不少慢性病人情況控制不好,原來是保健食品一天吃一天不吃,影響藥物濃度。建議慢性病人使用保健食品最好先跟醫師、藥師討論,並隨時觀察自己是否有異常症狀。譬如,發癢表示可能是藥物過敏。

 

如果心血管病人發現早上刷牙會流血,或身上有瘀青,表示有出血現象,最好回醫院診治。

 

保肝類保健食品,如菇類等,會啟動身體解藥基因,讓藥物失效,因此最好與西藥間隔3~4小時再用。

 

3.不要超過每日建議量

 

細胞不是鐵打的,保健食品濃度過高也會出問題。即使安全性高的水溶性維生素B和C,也可能因為排尿少造成累積過量,如維生素B6太多會產生周邊神經病變,維生素C太多,則會出現腎結石及頭痛,吃維生素時記得要多補充水分。

 

無論是天然或合成,吃過量都會對身體造成毒性和增加代謝負擔。有人把一天吃三次的維骨力改成一天吃五、六次,結果造成胃痛、低血糖。

 

維生素及礦物質攝取,最好在每日建議範圍之內。且選擇綜合維生素會比單單一補充劑安全。

 

目前衛生署的規定是維生素含量可以是建議量的1.5倍,若加上日常飲食,其實已經很足夠。

 

如何辨識所吃維生素是否過量?可以看營養標示中的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RDA),美國為USRDA,標示為100%表示完全符合。如果是100%×66,表示為建議量的66倍之多,劑量太高會有危險,不建議選用。此外,要小心mega為開頭的維生素加強錠或是高單位維生素。專家警告,這類維生素劑量太高,很容易影響藥物或治療,甚或造成肝臟代謝負擔,且一旦停用,身體反而會產生缺乏症症狀,最好不要輕易嘗試。

 

4.選擇小包裝最好

 

吃營養品也要分散風險,至少每兩個月更換不同品牌,不但增加身體利用率,也可避免產生抗藥性。此外,因為用量不多,選擇小包裝較較新鮮。

 

相關閱讀

衛福部審核通過之健康食品一覽表

業者自己不敢吃的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吃錯了,更要命!

健康食品管理法

SNQ

揭開熱門保健食品的七大真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ss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