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月5日上午當我在辦公室接到deen的來電告知說:奶奶已經走了。我礙於工作等相關因素,所以我沒有跟著請假回婆家幫忙處理奶奶的後事,但是緊接而來的就是喪禮的問題了。

 

我該如何幫小乖做足這方面的心理建設呢?中國人很怕聊死亡的這個議題,彷彿這個議題是個很神祕且又很禁忌的話題。從小只要路過辦喪事的人家門口時,或遠遠看到有喪家的棚子時,老媽總是要我閉上眼睛,心裡默唸阿彌陀佛,然後就快速通過,好奇心不要太重、也不要太好奇。可見大多數的人對於死亡這件事不願去碰觸、也不願去聊,更別說要和孩子探討或教孩子有關於認識死亡這個議題了。

 

但是偏偏死亡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課題,既然是無法也不能避免的課題,那為什麼要害怕它呢。應該勇敢的去面對才是。

 

老實說如果不是因為deen的奶奶過世,其實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與小乖一起來探討死亡這個神秘的話題,這會許是我從小的經驗中始然吧,雖然這樣的話題對我來說並不是個禁忌的話題,但是或許在我的潛意識裡我壓根不想或者永遠都不想和小乖聊起或探討這個議題。

 

然而我卻忽略了一點,其實孩子也很有可能在年誘或幼兒時期就必須要去面對這個問題了,像親友過世...等等。我自己也是在幼稚園及國小時期經歷了最寵愛我的外公外婆過世的事情,那時大人們有忙不完的事情要處理,也和我一樣在內心裡是非常哀傷,也或許因為如此自顧不暇,所以根本沒有人理會我們這些小孩子內心的感受與需求,當然那時也沒有人和我們聊起這方面的話題。

 

而我到底該如何和小乖探討親友過世的議題呢?還是就效法老爸老媽的作法,乾脆通通都不要去談,但是我知道這樣的做法並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我的作風。

 

其實兒童在面臨死亡課題時,如果没有加以妥善的引導,對他的一生將會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然而要和孩子探討這個議題時要注意到:孩子的年齡層不同,對於死亡的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隨著孩子認知以及理解能力的成熟,在和孩子討論死亡的課題時,如果能配合孩子對死亡認知給予適當的協助,反而能消除孩子內心的不安與恐懼,讓孩子能更了解生命的可貴。

 

不同年齡層對於死亡的認知:小於一歲的孩子對於死亡並沒有概念;3-5歲的孩子,對於死亡的認知是一種「暫時消失」的現象,就像是電池沒電了一樣,只要換新的就可以再恢復;5-9歲的孩子:對於死亡的認知是將死亡「擬人化」,能了解逝去的人,無法用任何方式回來了,但不相信每個人都會死;9-18歲對於死亡的認知:能夠理性的了解死亡,知道當人死去,意味著所有的身體機能都將停止,是不可能復生的,而所有有生命的個體,最後都終會死亡。

 

所以當我們在與孩子談論死亡議題時,可以考量兒童的認知階段,運用適合的方式讓孩子了解死亡。

 

孩子面對親人死亡時可能的反應:

 

◎否認:孩子無法接受死亡的事實,持續往常的一般生活,並表現出不受影響的樣子。

 

◎痛苦:孩子會因為擔心沒有人關心及照顧,而感到痛苦不已。

 

◎敵意:孩子會認為親人之所以會死亡,是因為不愛他了,而對逝者產生憤怒和被遺棄的感覺。當孩子認為親人的死亡是由別人造成時,則會對別人產生敵意。

 

◎焦慮:孩子認為自己也會產生親人臨死時的症狀,並且為此感到焦慮;孩子也會因為焦慮,而產生呼吸困難、食慾不佳、做惡夢...等生理或心理的症狀。

 

◎承續:孩子會認為自己是逝者的承續者,孩子會在行為及言談間,模仿逝去親人的特質。

 

◎理想化:孩子只記逝者好的一面,並且掩飾死去親人的真實個性。

 

◎內疚:孩子會認為親人的逝去,是因為自己的頑皮或做壞事所生的報應。

 

◎害怕:孩子會害怕自己或尚存的親人也將會死亡。

 

在幼兒討論有關於死亡的議題時,最好是以動物或植物的生長和死亡來做為開場白,不要以恐怖、灰暗或欺騙的方式來描述,更不可以用睡覺來向幼兒解釋死亡,因為這麼做的話很可能會讓孩子擔心自己會一覺不醒而害怕睡覺;當然也不可以美化死亡,例如跟孩子說死了之後就會上天堂,那裡有吃不完的糖果、玩不完的玩具,可能會讓孩子對死後的世界充滿期待,而產生行為上的徧差。

 

和幼兒探討死亡議題也可以透過繪本、故事及遊戲來讓孩子了解死亡,使用簡單的詞句,清楚而溫和的語調,有耐心的解釋,將談論的重點放在生命美好而有意義的一面,盡量不要描述死亡時的病容或情況,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極少的恐懼下,瞭解死亡真正的涵義。

 

該如何陪伴孩子渡過死亡的悲傷呢?當孩子面對死亡事件,親人給予充份包容與支持、適度分享與愛的保證是渡過悲傷的關鍵;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尊重接納的態度讓孩子在安全、溫暖的環境中表達,使孩子宣洩的情緒能獲得支持;當孩子無法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時,適當的沉默與陪伴,同樣能降低兒童焦慮的情緒。

 

也可以運用實際行動來宣洩對死亡的悲傷,如製作回憶本、紀念冊,製作一本對逝者回憶的紀念冊,讓孩子在冊子中放入與逝者有關的物品,如照片、圖畫...等象徵物,讓孩子有機會追憶逝者,進而找到自己與逝者關係中的意義與定位。

 

較大的孩子可以利用寫作的方式,來紀錄自己對逝者思念的心情,以減輕心中的悲傷,並瞭解到死亡的現實。

 

也可以藉由閱讀相關繪本的方式,利用繪本幫助孩子抒發情緒,引導孩子探討死亡的的感覺與想法,在過中適時給予接納與支持

 

徵求孩子的意願,讓孩子參與或舉辦追思儀式,透過參與告別儀式,能幫助孩子接受死亡的事實,並回顧與逝者相處的時光,讓孩子有被重視與接納的感覺;將使孩子在悲傷的過程,發展出與逝者新的情感連結,並整頓心情調適親人逝去後的生活方式。

 

生離死別是人生最大的傷痛。而『死亡』在傳統社會中一直是禁忌話題,『死亡』的議題不會因為我們的不探討就不需面對,與孩子討論有關死亡的課題,不是要提早告訴孩子人生的悲傷或是不完美,而是透過「生死」的教育,讓孩子對於死亡能有正確的認知及感受,當面對「死亡」問題時能不會感到恐懼,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學會尊重他人、珍惜生命及面對死亡課題的能力、以提升生命的品質。

 

相關文章:孩子對死亡的了解隨年齡增長——《如何與你的孩子談死亡》書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ssica 的頭像
    jessica

    幸福洋溢ING

    jess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