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桃姐自小在梁家當傭人,從少女直到年邁已整整度過了60個年頭,家族三代全經過他細心無微不至的服侍,梁家在香港僅剩下在當製片的小少爺與她一起生活,雖然小少爺時常東奔西跑,鮮少回家,但是兩人相聚時光互動的默契,早已超越了主僕關係,而昇華成為家人的情感。

 

某天桃姐因中風不支倒下,讓梁家人都十分擔心,不願成為負擔的桃姐,為了省去梁家人照料的麻煩,決定主動入住老人院,故事就從這裡開始說起....

 

Roger與桃姐兩人的相處自然融洽,彷如與家人在某場恬淡午後的閒話家常,這樣的平淡在現今的忙碌社會中時常被遺忘,反而是讓人感到最珍貴的部分。

 

桃姐在老人院的生活中看盡了世間冷暖,正因來到老人院的人們各有不同的生活背景與理由,有的被子女帶來後從未被探望過,有的母女一同入住也就近好照顧,有的來到院裡卻還要為家務事煩惱,不變的是他們接下來的餘生恐怕終究得在此度過,相較之下桃姐是幸福的,儘管她生活簡樸,不奢求也不貪心,但身邊總有個就算忙碌仍不忘與她相聚的Roger,兩人的感情在電影中就像母子般,看了令人感到十分溫馨動人。

 

我喜歡這部片的地方是:看來動人,但卻並非催淚的電影,Roger的細心照料並非刻意,桃姐的體貼為他人著想亦是出自本性,片中每個角色的言行舉止都像是自然而然的產生,而非經歷事件過後的改變。

 

桃姐為了梁家奉獻一生,於是Roger的生活自然少不了她,依賴成了一種自然而然,回到了家中僅剩獨自一人時,桃姐入院前留下的滷牛舌,Roger好友們對桃姐的懷念,更讓她像是家中絕對不可或缺的人物,不光是僕人,更是家人;而桃姐亦如是,縱使無法繼續在家幫傭,她仍費心挑剔應徵女僕,對應徵者之嚴苛更可感受到她在家期間對Roger付出的疼愛與費心。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是一種默契,彼此不說出口但藉由小動作便展現出的情感便具體而微地展現出自己的體貼亦是情怯,我覺得Roger的個性其實矛盾,照理說他應是在與桃姐的長久相處後,更能理所當然的當作一家人般,在生病孤單時陪在左右,尤其片中更可看出他與桃姐的相處之親密,更甚於與母親的相處;然而自己的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陪在桃姐身邊,加上桃姐對梁家人給予她的,總是客氣推辭,總覺得怎能勞煩他人照顧,總覺得 Roger最後選擇專注工作,也是沒辦法的選擇。

 

Roger最後僅能定期匯錢給桃姐花用,乍看之下以為僅是給錢了事就算是付出了照顧,但這並非對桃姐的不重視,或許這是一種對他認為自己無法給予更多,而想要付出的補償也說不定。

 

其實Roger付出的實在很多,除了帶她去首映會,為了她搞定了住宅問題,在家人團聚合照時,不忘記把桃姐帶進鏡頭中央,許多細微的動作都處處可見Roger對桃姐的重視,只是那種想要依賴的心情,在桃姐的「體貼」與「客氣」之下,只能默默放在心裡了。

 

電影裡也呈現出社會現況,許多已成陋習的老人問題在電影中一一被呈現出來,在這些理所當然的生活風景中,這似乎已成了大家不去面對,卻真實存在的日常樣貌。

 

和歐美國家相比,「孝道」是亞洲人十分重視的一種形態,不僅百善孝為先,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更是理所當然的事,隨著時代轉變,過去許多老舊和刻板的孝順觀念已不太適用於現代人身上,父母忙碌於工作、惡意遺棄、不聞不問,小孩子交給了祖父母或是親戚養育,俗話說「生的請一邊,養的大過天」,雖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還是不如真正扶養我們長大、照顧我們的人,親情這一塊始終是許多人心中解不開的結。

 

許多人物之間的交流,互相傾吐心事與關懷,則將這些看似嚴厲的批判溫柔的包裹住,隱藏在溫柔寬厚的情感中。當生活已成了一種習慣,身旁家人的存在成為了理所當然時,失去便會讓人感到失落無奈,僅能將感念留存心中。

 

看完了【桃姐】,片尾字幕緩緩升起時,會讓人自然而然的在腦海裡浮現自己日常的生活風景,或許並非完全相同,但總會有類似之處;【桃姐】的樸實讓人想起了許多最初的悸動,而這種感動除了透過觀賞電 影,在平凡日常生活裡其實只要仔細體會也亦能感受到;也唯有看見這樣的平凡,才能讓人更珍惜自己早已擁有的日常幸福。

 

整部片看下來很平淡、很日常、很瑣碎,當桃姐二度中風到她去世的最後這段時間,Roger是如何從一位事事都有她照顧好、不是新鮮魚不吃、嘴巴被養得刁的大少爺,變成盡力去照顧桃姐、孝順她、最後連方便麵也能入口。

 

桃姐給我的感受並不深,至少不像外界傳得那般感人與好看,原因在於它過度理想化了,雖然片中還是有描述在養老院時其它老 們的情況,現實生活中許多老人是被子女遺棄或不聞不問的,可能家產分一分後就丟到養老院去,他們盼著兒女來探望,但往往是一場空,傳統老人家重男輕女觀念,在電影中隨處可見,「兒子是個寶,僅管他完全不照顧也不來探視;女兒是根草,她再怎麼努力與孝順,在老人家心中份量就是根草而已」,桃姐本身也存在此種觀念,從Roger與妹妹在車上談話內容可知一二,相信大家心中應該也有同樣感受,阿公阿嬤嬤比較疼長孫、小時候父母較疼哥哥或弟弟,現在家庭因為負擔重生了一個小孩便不生,所以此類情況已漸漸減少,但也轉變成日後子女扶養負擔會比較重了。

 

覺得過度理想化原因在於桃姐住進養老院後Roger對她的照顧太平順和理所當然了,這是真實的故事沒錯,片中用桃姐在Roger家待了60年,青春與人生都奉獻給他們這個理由來包裝,桃姐仍舊有著古早傭人觀念,主人都吃飽後她才在廚房用餐、衣著穿著老式傭人服、和主人間奴僕關係分得很清楚,Roger是桃姐帶大的,他們一家也打算把房子給桃姐養老,但這部份有過度美化自己的嫌疑,嬌生慣養大少爺去照顧人中途必定有許多心路轉折,可能會發脾氣或是感覺疲累,加上老人家生病時也會有許多情況,有時候可能還會不舒服或因病痛而心情不佳,這中間許多困難點電影都未拍攝,僅在最後一幕使用Roger嘆口氣帶過,缺乏了更真實情感,畢竟現實中情況有多麼冷酷這是大家所知道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ssica 的頭像
    jessica

    幸福洋溢ING

    jess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