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Embroider的簡介

 

結合針、線、布、剪而產生的工藝。刺繡具有實用與象徵意義,是一種完美的藝術;古代中國上自朝廷,下至百姓,不論中原或邊陲,無不日常應用。

 

《尚書》記載,大禹遵從帝舜之意,將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等六種圖像繪畫在「上衣」;將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種圖像刺繡在「下裳」,這「十二章紋」成為天子服飾的表徵。

 

秦漢時期,刺繡用於服飾之外,進一步用來裝飾宮室的車輿。宋朝將天子的儀衛隊──鹵簿的制服改為繡衣。之後因織繡應用廣泛且數量龐大,朝廷設立官署,專門管理織繡的供應。

 

明、清以來,官造制度益趨完備,例如清朝時,在北京設「內織染局」;另在江寧,蘇州,杭州等地設「織造局」。這些機構除了製作宮廷織繡用料,還製作帛、誥、敕等文書用品。

 

除了官方的需求與刺繡內在的藝術價值之外,在社會價值上,精通女紅是婦德重要的表現;在經濟上,刺繡創造商品價值;在文化藝術上,刺繡有名家的薪火相傳。

 

統合來看,刺繡可說是自給自足的藝術,也是流傳有序的一門學問。刺繡技法簡單易學,繡藝代有創新,實用欣賞皆宜,因此能成為全民藝術。

 

在民間刺繡上,影響最大、最廣的是上海顧繡。

 

清初明末之時,沈壽在繼承顧繡的基礎上,自創仿真繡,用針線繡出明暗光影的效果。

 

1930年江蘇楊守玉始創亂針繡,將西畫的線條技巧運用到刺繡的針法上,使畫面出現如西洋印象派的繪畫效果。亂針繡第二代傳人陳嗣雪,從小受父親繪畫的薰陶。繡畫合一,在台灣推廣亂針繡不遺餘力。

 

台灣傳統刺繡受到中國福建與廣東的影響,廣泛運用在服飾上,如帽子、衣裙、肚兜、鞋子等,此外結婚掛的八仙彩、寺廟裡的神衣及神桌上面鋪的桌裙等,都是常見的繡品。

資料來源:台灣大百科

亂針繡的創始人:楊守玉

 

創始於本世紀20年代的亂針繡,其創始人為楊守玉教授。由於她擅長刺繡的針法技巧,又嫻熟西洋繪畫,因此決心越傳統針法之規,創造出了最新的刺繡藝術:亂針繡。

 

    亂針繡完美結合中國刺繡與西方油畫的理論與技術,顯示出刺繡的三維效果、作品的空間立體感和變化的色彩。亂針繡作品題材廣泛,尤其適用於人物,風景和動物等題材,對於世界名畫是一個再創造,更顯得惟妙惟肖。

 

    楊守玉一生致力於繪畫,刺繡藝術教育工作,追求藝術的至善至美。她能畫善繡,能詩能章,篆刻書法無不精通,具有扎實的文學修養和深厚的藝術功底。由於她在刺繡藝術理論上有其獨到的見解,在繪畫藝術與刺繡技法相合的探索實踐中取得突出成就,於本世紀20年代發明成功震驚繡壇的亂針繡。

 

亂針繡以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打破了傳統刺繡密接其針,排比其線的框架。在針法中融合筆法,以針代筆,以線代色,運用長短交叉的線條,分層加色,滲色等手法,使繡者之手不受眼的約束,直接聽從腦的指揮,將心靈之感觸融於繡中,極大地豐富了繡品的深度,廣度與質感,開創了中國傳統刺繡藝術的新天地。

 

楊守玉創始的亂針繡作品聞世後,在國內外的多次展示中,引起美術界的很大反響,深為楊守玉大膽創新的氣魄而讚嘆與敬佩,並得到有關方面的多次嘉獎。    她創制的亂針繡以縱橫交叉、長短不一,疏密重疊和靈活多變的針法,產生西洋油畫的光色透視效果,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和獨特的藝術特色,一改延續上千年的密接其針,排比其線的傳統平面繡,奇跡般地賦予針和線以筆墨池彩的表現力,在我國四大針繡藝術中別樹一幟,為中國刺繡發展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創作的《觀音》、《難民》、《美女與鵝》、《拙政園》作品,自40 年代起就作為國家禮品贈送海外友人。作品在國外展出,深得中外人士好評,代表作羅斯福像現為美國藝術館收藏。

 

資料來源:新華網

仿真繡的創辦人:沈壽

 

中國有蘇、湘、蜀、粵四大名繡,而沈秀是清末刺繡大師沈壽應用西洋油畫光影、明暗的色彩理念,革新中國傳統刺繡針法和色線用法,獨創的一種極具藝術表現力的仿真繡,在刺繡史上享有繡中之繡,國寶中之魂寶的美譽,目前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沈壽,原名雪芝,字雪君,號雪宦,別號天香閣主人,1871年出生於江蘇吳縣閶門海宏坊一個古董商的家庭。父親沈椿,曾在浙江任鹽官。他酷愛文物,富有收藏。母親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從小便隨父親識字讀書。家藏的文物字畫,給她豐富的藝術熏陶。

 

7歲隨姐姐沈立一起學刺繡,8歲即繡成《鸚鵡圖》。11歲以後開始學習文化。12歲繡成《秋雨月上圖》,作品驚動長輩,不久便以刺繡聞名鄉裡。清光緒191893年),與浙江舉人余覺結婚。婚後盡心刺繡,繡品已超過上海松江顧繡,士大夫們爭相購藏。光緒291903年)起,創造仿真針法。次年10月,慈禧太后70壽辰,余覺將她的《無量壽佛》、《八仙上壽圖》繡品送到北京。慈禧大悅,特書兩字分別賜給余覺夫婦,雪芝得字,因此改名沈壽。

 

沈壽奉派前往日本考察刺繡和刺繡學校時,對日本藝人將東方刺繡針法與西方的素描、油畫等技法結合起來的新嘗試特別感興趣,她不斷琢磨、研究,在豐富自己繡藝的基礎上,獨創了仿真繡,一舉改變了中國傳統刺繡作品有形有色、但缺少光影的繡法,使中國的刺繡技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清宣統元年1909年),南京舉辦南洋勸業會,沈壽奉令擔任審查官。1911年,沈壽繡成《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作為國禮贈送意大利,轟動該國朝野。意大利皇帝和皇后曾親函清政府,頌揚中國蘇州刺繡藝術精湛,並贈沈壽金表一塊,同時將這一幅作品送意大利都朗博覽會展出,榮獲世界至大榮譽最高級卓越獎。之後沈濤又以《英女王維多利亞像》參加世界萬國博覽會,獲得優等獎。一時名揚中外, 被譽為神針

 

1915年,美國為紀念巴拿馬運河通航,在舊金山舉行世界博覽會。博覽會向中國征集展品,時任民國政府農商總長的張謇負責此事。沈壽決定用仿真繡向世界展示中國刺繡藝術。為了讓世界觀眾更容易接受,她選中了一張意大利明信片上印的耶穌畫像為原本,開始了再度創作。這幅原作為文藝復興晚期意大利畫家琪特的油畫,取材於《聖經》耶穌遇難再生的故事。

 

沈壽創造性地運用了虛實針、旋針等針法並根據人物肌膚絲理的需要和油畫明暗層次的變化,精心選用自己染就的100餘種不同色澤的絲線,將這幅《耶穌像》繡織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為巧妙的是,沈壽還將這件繡品中所用的100多種不同色彩的絲線各取一根,在繡像的上方繡成一個十字架,供觀眾審辨,以此証明這幅繡像的所有部位無一處是繡後染色的。

 

這幅《耶穌像》在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被評為博覽會一等大獎,成為驚世之作,蜚聲歐美。

 

資料來源:文史大講堂

民間刺繡的發源地

 

山西省民間,是民間刺繡藝術品的生長地。民間刺繡,在山西不獨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反映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山西民間刺繡,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圖案純樸、色彩艷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多樣、繡工精緻。這些來自民間的刺繡藝術品,大都出自農村勞動婦女之手。 山西刺繡,以忻州、晉南地區的刺繡工藝品最有影響。 

 

民間服飾,傳統的民間刺繡主要是作為穿戴的裝飾。這些裝飾,又多在婦女兒童身上。婦女服裝刺繡中,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花樣。

 

腕袖 上衣袖口 ,通常情況下多飾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連續圖案。

 

領口,刺繡中大多是如意雲,飾以花卉圖案。

 

裙子,是古今婦女常用的衣服,前後各一片,常常嵌邊、繡花,而顏色多為黑、藍、紅色的底。

 

上衣,繡花多在胸口,常用圖案有魚戲蓮、牡丹花等。

 

頂子,常在上面堆繡蝴蝶、蓮花等圖案。

 

鞋幫子上,多繡以蝶戀花、蟾宮折桂等圖案。

 

涼冠是婦女夏天束髮用的,常常以黑底繡花,甚為精緻。

 

農村兒童的兜肚,多是紅色鑲邊的繡花,一般飾有蓮生貴子、富貴長春等寓意吉祥 、繁衍的圖案 ;也有繡五毒蟲,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

 

男孩子身上的圍嘴,常繡有雙虎對頭、雙獅對頭、五福捧壽的圖案;女孩身上的圍嘴,則繡以五蝶捧花、五蓮坐子、五魚戲蓮等圖案。

 

冬天護耳的耳套,以桃形較多,常繡有吉祥動物花鳥紋飾。

 

童鞋,男孩多為老虎鞋、前為虎頭、側有虎足、後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繡一綠色蟾蜍的名為蟾鞋,含有蟾宮折桂金錢落地的意念;忻州鄉村中,還有小豬鞋、小狗鞋等等,都與當地民情風俗有關;女孩子的鞋子造型與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繡花圖案取吉祥、歡快、飾以含有寓意的花鳥圖案。 

 

晉南民間刺繡,在臨汾、運城兩個地區的臨猗縣、萬榮縣、襄汾縣、洪洞縣、吉縣、臨汾市、運城市較為普遍。這些地方的刺繡圖案,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內容為題材,像孔雀開屏、喜鵲登梅、松鶴延年、二龍戲珠、鳳凰牡丹等,是晉南民間刺繡的一般題材。而瓜果蔬菜、飛禽走獸、山川風景、亭臺樓閣等,更是生活中百見不厭的刺繡體裁。

 

晉南的民間刺繡,大都出自普通農家婦女之手,這種傳統的刺繡技藝往往是通過家傳、互相之間的交流而得以延續的。這裡的女孩子,在少年時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開始學著刺繡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繡花在她們的成長中自然成為一項重要的藝術活動。她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了經驗和技能,又在長輩的影響教導下,從模倣進而獨立地去創造新的花樣,形成了晉南民間刺繡的獨特風格。

 

晉南民間刺繡在表現方法上,取材範圍很寬,而且造型生動、有些刺繡藝術品達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以晉南農村兒童頭上戴的花帽子為例,這種帽子是根據兒童的年齡、節令的變換而設計的。不獨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繡工精細,而且帽子的耳朵、眼睛、舌頭都能晃動。加之以刺繡和披肩,非常引人,是一件難得的民間工藝品。

 

在色彩運用上,採用強烈的對比色,用大紅大綠、大藍大黑等顏色作為底色,所繡的紋樣則用淡雅的顏色,使繡品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求得顏色的和諧。晉南刺繡,在繡品中雖然只用幾種顏色調配,卻顯得五彩繽紛,絢麗多姿。

 

在刺繡針法的運用上,晉南民間刺繡主要用斜針、平針、散針繡和打子繡、套扣繡、盤金繡等多種針法,根據所要表現的內容,使用不同的針法,形成許多不同風格的繡品,反映了晉南農村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情趣。 

 

晉南民間刺繡,歷史悠久,地方色彩濃重,構圖嚴謹,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資料來源:華夏經緯網

 

台灣傳統刺繡

 

在中國傳統社會,刺繡為婦女應有的女紅技藝之一,且在成衣尚未發達的年代,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的衣飾鞋帽都是由家中婦女親手縫製與刺繡,所以依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刺繡手藝的好壞成為判斷「女德」的標準,甚至能關係到少女的終身大事。

 

台灣漢人由於是移自大陸,此項觀念及傳統也依樣延續,許多女孩從懂事起就必須學習刺繡技能,台語稱為「做針黹」,或者是「挑花刺繡」。

 

在嘉義朴子的開元路上,自清光緒中葉就出現由蔡士來開設的「連謀號」手工刺繡(現更名為「錦隆繡莊」,仍由後人蔡文源經營)。到了19301970年代,朴子的刺繡業更是興盛,三十幾家繡莊在開元路上形成「刺繡街」,通路遍及全省,與府城臺南、鹿港、艋舺等地並列為台灣四大刺繡鄉鎮。

 

由於朴子不利農耕,婦女多半會從事刺繡貼補家用,當時的產品從八仙彩、門簾、枕頭套、被單、布袋戲偶衣服、歌仔戲戲服、新娘嫁妝等,還包含了日常用品、婚嫁用品、神明用品等類向。

 

一直到電繡搶佔市場、印染業興盛、還有大陸人工的低價競爭,全台的刺繡產業皆逐漸沒落。對此,朴子市公所也自2000年開辦刺繡研習班,目前在南投工藝研究所每個月即有上百班刺繡研習課程的開辦。在2002年,則進一步成立刺繡文化學會並成功結合地方產業(例如製作高雄世運開幕典禮三太子的神明衣)。此外,前身為日治時期鹽館的「朴子刺繡文化館」也於2004年底對外開放,日式木造建築經過整理與規劃,館內每三個月換展一次,希望能讓下一代認識朴子的傳統文化,也讓傳統產業能綿延不斷地永續經營

 

資料來源:傳統藝術中心

 

鹿港刺繡

 

刺繡是中國傳統手工藝術,有句俗話說:十指乾坤大。人的一雙手、十隻手指頭,能變出來的花樣,常會令人感到驚奇。從古代女孩子做的刺繡,更可體會這句話,用細細的彩線、金線,經過一根一寸長繡花針的縫織,讓龍、鳳、麒麟、花、鳥圖案等,彷彿在布上神靈活現的重現。

 

刺繡的過程不但手要巧、心要細,更需具有藝術的美感,所以古時候常以刺繡來評定一個女孩賢淑與否、心思是否細密的重要標準,但隨著女權的解放和拜紡織工業發達之賜,女孩已不再需要整天埋首於刺繡之中,不過也讓這項藝術日漸失傳。

 

台灣現代刺繡種類,大體上可分為立體刺繡和平面電車繡製兩種。傳統上台灣民眾比較偏好及喜愛立體繡法,因其具美感且較為生動活潑。主要製品有八仙綵、桌裙、神衣、涼傘、轎布、大頭旗、大獅旗等。立體繡法之製作流程大概可分為:製稿、繡花、鋪棉花立體成形、繡製金銀蒼、整修、製品完成後打漿、縫合等步驟。由此可知,一件刺繡作品乃需要重重步驟的製作才得以完成。

 

在傳統工藝鼎盛的鹿港,中山路上各種工藝店林立,其中「巧昕立體繡」的許陳春即以立體刺繡而聞名,許陳春因生長在傳統工藝業發達的鹿港,自幼在父親的調教下,學會了平面刺繡技巧;結婚後因夫家從事花燈製作,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下,許陳春將許多花燈製作技巧,運用於刺繡之上,爾後更受胞弟陳萬能錫器創作作品影響,開始嚐試立體刺繡的創作,最後許陳春還曾以立體刺繡,獲得文建會第三屆民族工藝獎其他類三等獎的殊榮。

 

許陳春的作品,以傳統刺繡技法為基礎,經由巧意賦予繡品立體造形,作品精巧可人、生氣盎然;更由於運用了多元的工藝技巧,使許陳春的作品相當多元、活潑, 如十二生肖、肚兜、動物等都成了刺繡創作的主題。

 

而最特別的是八仙綵,不同於民俗喜宴中常被使用的平面八仙綵,許陳春運用繡線、布及針為媒材,以特殊的技法,讓八仙立體化,更讓八仙的傳統傳說更形神奇。為了讓刺繡創作能更貼近於生活,許陳春也將刺繡運用於應節的端午香包上,使得香包造形更加多彩多姿。

 

資料來源:國語日報

衣服的演變

 

人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裝」,有此可以看出服裝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今中外的衣服有大大的不同,那又為何現代人所穿的衣服已不分東西方全都一樣呢?來看看不同年代,不同地區的人,在衣服上有什麼不一樣吧。

 

關於衣服的起源論,從古希臘的環境適應說開始,產生了諸如羞恥說、裝飾說等的學說,但都沒有一個肯定的說法。 

 

環境適應說:為了在寒冷時保持身體的溫度,為了防備外傷和害蟲,要穿衣服。這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服裝起源的說法。但居住在熱帶地區的民族也幾乎沒有全身裸體的。有的是為了逢凶化吉而把護身符帶在身上,有的是把作為階級的標誌的東西帶在身上。所以說,環境適應說,並不能完全說明衣服發生的全部經過,也不一定在一些重要的因震中沒有異議。 

 

羞恥說 居住在熱帶雨林地區的末開化民族,所穿的最小限度的衣服,幾乎僅僅是遮蓋了生殖器,由此而產生了羞恥說。但這也可以使人認為是防止外部的傷害。反而又產生了是由於出現了衣服,才使人產生羞恥感的說法。

 

吸引異性說 在動物中,如雄性孔雀和鴛鴦等,為吸引雌性,而擁有漂亮的羽毛。因而也有人說人類的衣服是從男女間的吸引異性的動機中產生的,也被說成是種族保存說和性欲說。 

 

裝飾說 想要別人看到自己的美是人的本能。未開化民族的人們,在野獸皮的防寒衣上所加的刺繡,就是這種表現。他們還從身體塗色開始,像耳環、首飾、腰飾、腳環等,這種想方設法裝飾身體的心理欲求,與生存的本能同樣強烈。同吸引異性說相結合,把裝飾說作為衣服發生的動機的學者也大有人在。 

 

以上解釋了幾種說法。但是無論如何,人類在地球上是無所不在的,是從不同的氣候、 風土、風俗習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生活過來的。所以衣服發生的起源靠單一的動機來說明是很困難的。根據民族的不同,混雜有各種不同的動機,有時也會出現幾種動機相互交替、變強、變弱的情況。

 

但我們可以把衣服發生的動機分成兩大類來考慮:其一,人類從自然環境中保護自身,為了維持生命的生理衛生的機能;其二,為了滿足顯示自己的欲望,為了誇示身份和地位的社會生活的機能。

 

古代由於統治階級的需要和社會成員地位的不同,中國大約在夏商之後至周代期間,才逐步完成了冠服制度。從此,貴賤有別,衣服有別,上自天子百官,下及平民百姓,都規定了穿衣戴帽的制度。

 

服裝制度是依據不同人物、不同禮儀、不同地位等等因素來制定的,也就是說,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都要以人的等級和禮節來界定如何穿衣戴帽。例如:清代上至皇后、皇太后,下至王公貴族、各級官員的夫人,其官帽服裝樣式大體與男子相似,稱之為命婦冠服。

 

以下根據一般的服飾形制,略述各種古代 服飾的特點:

 

外衣:中國古代的外衣款式多種多樣,原始人把獸皮圍在上身即為上衣的雛形。不管如何變化,其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為上衣,如:唐代短襦(一種窄袖短上衣),另外有無袖短上衣;另一為衣裳相連,如:春秋戰國的深衣和清代旗袍。據此而隨時代和季節出現不同的變化,如魏晉時期流行的「裲襠」,是一種無袖馬甲,多為軍人穿,後來民間也流行起來;又如明代婦女愛穿的秋田衣,是用各種碎面料拼接縫製而成,色彩豐富豔麗;再如雨天穿的蓑衣,或冬季穿的斗篷,也都是外衣的各種變奏。

 

腰帶:古代除了有布和帛製成的衣帶外,還有用皮革製成的皮帶。早期的皮帶和今天的皮帶不一樣,它是一種帶式的腰帶,一頭為帶,另一頭是帶扣,這種款式在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極為流行。大約在南北朝時期,皮帶的款式結構有了新的變化,有帶扣、帶箍、孔眼等其他裝飾物,更接近我們今天使用的皮帶。古代時期官員的皮帶不僅有實用功能,同時用飾品及不同顏色作裝飾,以此來區分官員職位的高低。

 

下裳:古時稱裙為下裳,《說文解字》中說:「裳,下裙也」。自遠古開始,裙就是男女的基本服裝。原始時期,人們把獸皮圍在下身,這就是最初的裙,經過漫長的變化,逐步形成有腰、有帶、長短不一、形式多樣的裙。古代的裙基本款式有:單裙、複裙(夾層)、無褶裙、百褶裙、短裙、拖地長裙等等。在衣服的演變過程中,到了商朝才出現褲子。早期的褲子多為套褲、開襠褲,主要穿在裙袍裡面。漢代以後,褲子開始被用作外服。所以廣義來說,下裳可以包括下身穿的裙子和褲子。

 

官服和官帽:雖然中國古代的官服形制繁多,但最有代表性的還是明代官員的「補服」。所謂補服,即在袍服的前胸和後背各縫一塊補子,補子上繡有圖案,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它是區別官員級別的標誌。至於官帽,以明代官吏為例,最常戴的一種冠帽是烏紗帽,這是由唐代襆頭演變而來的一種圓頂冠帽。後人逐漸把烏紗帽引申為官職的代稱,如被革職罷官,說成「丟了烏紗帽」,「保住烏紗帽」意為保住了官職。因此「烏紗帽」已成為官職的代名詞了。

 

鞋履:古時稱鞋為履。原始時期並沒有鞋的概念,人們採用獸皮包裹腳部便於採集狩獵等生產勞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利用皮革、絲、麻、草等材料製作鞋子。古代有用不同材料製作鞋子,如漢代的青絲履、晉朝用絲線編織的鞋子、唐代的雲頭錦履,還有木製鞋:稱木屐,在鞋底有二齒,可以在泥地上行走,也有用以造成木拖鞋的。古代另有一種加木底的鞋,稱為「舄」,在鞋的前部有翹起的鞋頭裝飾。舄有不同顏色,以紅色為上品,一般穿舄要與冕服搭配,是帝王參加大典活動時的必備服飾。而清代婦女所穿的旗鞋則是最有特色的鞋子,也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此鞋是在繡花鞋的底部中央裝木製高跟,用白布包裹裝飾。穿花盆底鞋者多為少女和中年婦女。

 

染織工業的出現,標誌著人類歷史進入了文明階段。在母系氏族繁榮時期,我們的祖先已掌握了用麻和葛纖維來紡織的方法。在目前考古發現的實物中,殷商時期已有了絲織物,如帶有雷紋的絹等。

 

商代社會由麻織物進而發展至養蠶取絲造衣,使服飾的原料進一步豐富起來。手工業和紡織工業的不斷進步使服飾愈加多樣、精美。

 

始於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之後的帽、冠、髮式、鞋子也隨之產生。在古代社會,當天地間各種自然現象得不到解釋時,人們就認為是某種力量主宰著一切,於是產生了對天地祖先的崇拜,從而形成了宗教信仰。上衣象徵天,天未明時是玄(黑)色;下裳象徵地,地是黃色。上玄下黃的服制就來源於對天地的崇拜。古人對祭祀天地、祖先的祭服比日常服飾更加重視和考究,並加以美化。至今我們仍把各種衣服統稱為「衣裳」。

 

到了周代,分封制確立後,等級制度也成形。中國的冠服制度也在這一時期出現。從此,貴賤有別,衣冠等級在服飾中有了嚴格的區分。

 

春秋戰國之交,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深衣。

 

深衣剪裁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連接。用途最為廣泛,隆重程度僅次於朝祭之服,下裳必裁 12 幅,以應 12 個月,符合古人對天時的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黃十二章(皇帝冕服,上玄衣,下纁衫,共有飾品十二章)。深衣的長度大致在足踝間。這時深衣非常流行,不分男女,不論尊卑都穿。

 

《禮記》上說:「既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即可以擯相,又可以治軍旅。」所以深衣既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備受人們喜愛。

 

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深衣的用料多為麻布,領、袖、襟等部位鑲彩色邊,作為裝飾。

 

秦統一中國,是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國祚僅 15年,卻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秦朝創立了各種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在秦始皇時代,規定三品以上官員穿綠色袍,平民穿白袍。官員頭戴冠,身穿寬袍大袖,腰配書刀,手執笏板(上朝用的記事工具),耳簪白筆(上朝時用於記事)。當時的男子多以袍服為貴,袍服的樣式以大袖收口為多,一般都有花邊。百姓、勞動者或束髮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領長衫,窄袖。秦代的袍服是一種有絮棉的夾層內衣,穿著時在袍服的外面要罩一件外衣。

 

這種穿著習慣到了漢代產生了變化,袍服除了作為內衣,很多婦女時興把袍服當外衣穿,令袍服逐步演變為外衣,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服飾;上至帝王,下至百官,不分級別、不論男女,也可作為朝服。因此,這種實用的服裝便取代了深衣,成為最時尚的服飾。

 

漢代國力強盛、經濟穩定,人們對穿著打扮要求愈來愈高,衣冠服制也日趨華麗。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交通,這條橫貫歐亞的陸路通道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將中國製造的蠶絲、錦繡等種種中國文化傳到世界,也把西方文明帶來東方,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是政治和經濟動蕩的時期,士大夫階層形成了消極的社會風氣,追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享樂主義,沉淪於頹廢的生活方式,以老莊、佛道思想為時尚,這種風氣也直接反映在人們的衣冠服飾上。最有代表性的是當時的七位賢士,世人稱「竹林七賢」。寬衣博帶是這時期的流行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貧民百姓,都以大袖寬衫為時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輕鬆、自然、隨意;女子服飾則長裙拖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優雅而飄逸。由於長期戰亂,南北方的廣大民眾迫於離鄉背井,並出現了多民族雜居的生活狀態。他們互相學習交流,一方面促進了生產技術,另一方面也改變了單一的文化和生活習俗;漢族穿著北方民族服飾成為時尚,不論官兵或百姓,都穿著北方民族服飾,作為平時的休閒服或禮服。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時期。絲織、漂染技術有了極大提高。加上對外開放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西結合,相容並蓄,使唐代的服飾華麗清新,充滿大唐風範。

 

唐承隋制,天子用黃袍及衫,黃袍被視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朝。唐高祖以赭黃袍巾代作常服,以後因天子用赤黃袍衫,於是逐漸禁止臣民服赤黃之色,並以品級定袍衫的顏色,即所謂「品色服」。貴婦人的禮服多以袒胸、低領、大袖為主,同時又有襦裙、半臂(短袖)肩披帛巾。當時也流行穿胡服。另外,唐代女子注重化妝,修飾容顏。例如畫眉,當時最流行的是闊眉、八字眉等眉形。額眉間的妝飾,如「花鈿」(用金箔片等材料剪成小花貼在臉上),便很有特色。髮髻形式也多種多樣。而唐代織錦,無論在織造技術或花樣圖案上,都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近年在新疆吐魯番、巴楚及甘肅敦煌等地發現了大量絲織品實物,品種花式極為豐富,染織技術精湛。在新疆出土的彩繪木俑服飾中,還出現了緙絲,比文獻記載早幾百年。唐代紋樣不僅繼承了傳統,而且吸收了西方藝術形式,別具一格。

 

宋朝的建立,出現了一段經濟文化穩步發展的時期,尤其都市商業經濟更為發達。理學思想是士人生活行為的規範,影響所及,當時的服飾不過分追求華麗,保持潔淨自然,崇尚簡樸的審美觀。宋代衣冠服飾大多沿襲唐代,但又有自身的特點。官服多為大袖衫,頭戴直角冠帽,採用不同顏色的服裝來區別官員級別;貴族婦女的時髦禮服則是 大袖衫。另外,宋代婦女的常裝是一種稱為「背子」的外衣,其特點是對襟、直領、兩腋開衩,衣長過膝。上至后妃,下至百姓都可以穿著,可見其流行程度。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從五代至宋以後,出現了纏足陋習,也稱「裹小腳」。

 

出土的南宋弓鞋(纏足鞋)頭尖上翹,鞋長13.3厘米,寬4.5厘米。可見當時婦女所受的壓迫,這是封建社會畸形審美觀的體現。

 

元朝並沒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仍保持其生活習俗,但同時又受漢族的影響,服飾日趨華麗。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種,夏服有 15 種。這個時期的婦女也穿長袍,而漢族婦女則以襦裙為主。由於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影響,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辮髮和髡髮,其特徵是先用刀剃開兩道直線,腦後頭髮全部剃去,左右兩側留出辮髮或隨意散落披肩。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準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而官員則以「補服」為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衫。所謂「補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塊方形刺繡圖案的官服,文官圖為飛禽,武官圖為猛獸。用袍衫顏色和圖案的分別來區分官階品位。

 

清兵入關後,建立了清朝。清代的服裝制度是中國歷代最為繁雜的。服飾既保留了滿族的習俗,同時兼收並蓄漢族的服飾特點,最有代表性的是,沿用明代「補服」的特徵。清代男子主要服飾有長袍、馬褂和馬甲。袍服最大特點是袖口形狀似馬蹄,因滿族人善騎射,把馬蹄形演變在服裝袖口上。

 

「褂」是穿在袍外的衣服,不分男女,都可以穿,是一種禮服。

 

「馬甲」也叫「背心」,它的造型多樣,主要特點是在馬甲上有彩繡裝飾。

 

清朝時期規定,軍民要穿滿族服裝,強令漢人男子按滿族習俗改變髮式,剃去前額髮,把頭髮編成辮子。當時統治者對漢人就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頒令。婦女主要穿旗袍,旗袍原來是滿族人的服飾,漢人也穿著。旗袍款式寬大,腰身為筒式,後來才逐漸變得窄小合身。

 

1911年中國爆發「辛亥革命」,激起了「廢除帝制,剪掉辮髮,更換服飾」的訴求。由於當時西方文化的影響,整個社會包括服飾方面也日漸變化。當時的男子服飾主要有長衫、馬褂,青年人穿西裝和「學生裝」,「中山裝」則成為民國時期最時髦的服裝。

 

「中山裝」的出現是在「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認為革命黨人穿什麼式樣的服裝是個大問題,他依據中服和西服式樣進行了改革。最初的式樣有背縫,在後背中腰處有腰帶,前門襟有 9 顆扣子,上下口袋袋褶外露。孫中山先生帶頭穿這種服裝,人們為紀念他就稱這款服裝為「中山裝」。

 

在民國初期,女子旗袍跟清代旗袍沒有太大分別,到了三、四十年代,旗袍進入全盛時期,這時的旗袍才發展成窄袖、收腰、無袖等款式變化,更加舒適、合體、美觀,突出女性的曲線美感。

 

西方服飾的演變:十七世紀男士服裝與形貌上,面容形貌以「蓄留長而捲曲的頭髮;留八字加山羊鬍」為特色;且深具浪漫的色彩。中期之後,受到法國的影響,出現男士以戴「長而捲曲的假髮」Peruke來表現高貴的象徵。男士帽子以「寬邊帽飾以鴕鳥羽」、「三角帽」、「高禮帽」為代表。

 

十八世紀基本上,可以把十八世紀的西方服飾,以「法國大革命」為分野,分成前後兩大對比的系統,前一個系統為「洛可可風格Rococo。「洛可可風格」表現在服飾上,延續之前十七世紀強調「柔性矯飾」的特徵,甚至更加誇張。法國大革命後,新古典主義崛起。服飾方面,之前強調現象,逐漸消逝。男士,以俐落自然的短髮為主。十八世紀,女性服飾出現的變化,改變法國大革命前的華麗誇張的款式。此時服飾的款式重點:帽子以「Straw bonnet」麥梗帽為主;身穿高腰的短袖(或長袖)長袍;服裝以素色為主。

 

十九世紀受到「女性主義運動」;以及「服飾改革團體」的影響下,在歐洲出現了「服飾改革」Reform dress

 

「服飾改革」最具特色的有三個方向:其一為,「燈籠褲Bloomers。其二為「美感式的服飾」Aesthetic dress。這種款式的出現,表現較不受束縛;追求自由的服裝款式。其三為「理性服飾」Rational dress。這種服飾是以「褲裝」為代表的款式。

 

1870 年代初,女子穿著「臀墊」Bustle以達到「強調臀部突出」的造型。

 

1895 年開始,受「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的影響,而出現強調「S 形曲線」的線條,女子從側面來看呈現出「前凸後翹」優美的「S bend」。為了達到這種曲線,女性則必須穿著呈「S」型,硬挺的「束腹」。此時女性服裝發展的重點特色:其一是,裙撐架的流行正式消退。其二是,出現高緊的蕾絲領子。其三是,又重新流行機能性不佳的「羊腿型袖子」。

 

日本和服的演變:和服是日本人民傳統的民族服裝。大和時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節前往中國,帶回大批漢織,吳織奈良時代(西元718 年),日本遣唐使團來到中國,受到唐王的接見,獲贈大量朝服。這批服飾光彩奪目,在日本大受歡迎。

 

14 世紀的室町時代,按照日本的傳統習慣和審美情趣,帶有隋唐服裝特色的服裝逐漸演變並最終定型。至於腰包則是日本婦女受到基督教傳教士穿長袍系腰帶的影響。

 

1868 年,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之後上層社會中的男士開始流行穿西服。1923 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由於當時的婦女仍穿和服,故因行動不便而遭遇不幸或身留殘傷。此後,日本婦女才逐漸改穿套裙或其他服裝。

 

韓服的演變:韓服最初主要是受中國唐代服飾的影響。韓服的個性發展開始於李氏朝鮮中期。自唐起,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資格穿著的款式。

 

而現代韓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而朝鮮服裝;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長衣帶也是其明顯特徵。

 

韓國的傳統服飾,無論男人、女人還是孩子的衣服都給人帶來古樸溫和的氣息。女裝以上衣和裙子為基本,裏面著內衣、裏褲、裏裙,穿布襪,外面穿坎肩、無領上衣或長袍。男裝以上衣長褲為基本,系腰帶和褲腳帶,外面穿坎肩,無領上衣或長袍。

 

西洋服飾對世界的影響:很明顯的,西洋服裝對世界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現在世界各國幾乎不分彼此,身上穿的都是來自西方的服飾,西洋服裝經過長時間的演變、改良而有簡潔、輕巧、不繁雜的特色,所以比較適合現代化忙碌的腳步,也幾乎取代了傳統服飾成為現代服飾的龍頭。

 

中西服裝差異:縱觀東西方的服飾文化,可見兩者的觀念不同。韓國古代強調天人合一的服飾觀念,因此才有大袖翩翩、寬衫袍服的鮮明個性服飾。反觀西洋服飾,他們更注重人的存在價值,服裝上衣強調窄瘦,造型趨向人性化,以突出人體自身形體的美感。

 

服飾是一種有形的文化現象,雖然東西方服飾文化觀念不同,但服裝為人服務的宗旨是一脈貫通的,以人為本的服飾理念,在古今中外都是一條永恆的真理。

 

服飾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飾的發展受社會、經濟、文化和心理等因素影響,同時又反過來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服飾具有自身的特性,作為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它的發展與演變是人類文明和文化的象徵。

 

服裝的首要特徵是實用性,即:保護身體,防寒避暑。在此基礎上,服裝又起到裝飾的作用。美觀、舒 適、實用是服飾的重要功能。社會時尚從不同角度影響到服飾的變化,同時服飾又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歷史文化的變遷。

 

資料來源:中國古代服飾新華網歷史文化學習網、親戚的報告資料

 

一起來欣賞我們家的各式各樣的衣服,看看和以前的人所穿的有什麼不一樣:

 

 

古代格格裝.JPG

BABY時的衣服.jpg

牛仔裝.jpg

包屁衣.JPG

兔子裝.jpg

外出服.JPG

我的皮鞋.JPG

和服.jpg

居家服.JPG 居家服2.JPG

泳衣.jpg

婚紗禮服.JPG  

資料來源:我們家的生活點點滴滴

 

我們這一家:小乖是最棒的整理高手

 

我不是個勤勞的媽咪,但我相信只要善用隨手可得的道具及工具,不但可以使整理的工作一點也不費力之外,就連令人頭痛的衣服收納,就算請小乖幫忙,他也可以輕鬆且快速完成。在此就和各位分享我們是如何做到的吧。

 

大多數的人在摺完衣服後,就直接平放推疊的放到櫃子裡,但這種方法會造成在拿衣服時的不方便之外,也容易為了要拿下層的衣服就把上層的衣服弄亂了,以前我也是用這樣的方法來收納我的衣服,因此每每在整理時,總是要多花一些時間來整理,因為除了要整理當日的衣服以外,還得要將弄亂的衣服一一整理好。後來無意見看到網路上格友的分享,我馬上改用直立式堆疊收納法,將衣服一件一件排好放進櫃子裡,這個方法不僅在拿衣服時可以一目了然之外,也可以提升衣服的收納量,也不會將衣服弄亂,真的是有一種相見恨晚的fu

   平放式堆疊收納法

 

直立式收納法  

衣服衣櫃和衣櫥裡放當季的衣服,並保留一個空間來擺放非當季的衣服及被子,簡單來說就是給每樣物品一個固定且適合的家。

非當季的衣服又該如何收納呢?利用折疊式收納箱來收納非當季的衣物,然後再將整理箱放進衣櫃,當換季時,只要將整理箱裡的衣物換到衣櫃,而衣櫃裡的衣物換到整理箱,就可以輕鬆搞定。至於未時麼要使用折疊式的收納箱,是因為冬天的衣物比夏天厚,所以如果夏季的衣物只需要12個整理箱就搞定的話,那麼冬天的衣物就會用到34個整理箱,因此在季節轉換時,多出來的整理箱也必須考量到其收納的問題,以免佔用不必要的空間,造成整理上的負擔。

 

 非當季衣物收納法

非當季衣物收納法  

非當季衣物收納法  

在分類衣服時,可以利用CD套及白紙就可以做成衣物分類卡,裁剪下的白紙尺寸要比CD套凸出一點,標寫類別,再將其CD套裡,就完成了。隨著小乖的年紀越來越大,不用再穿包屁衣或連身衣,因此我就將分類卡拿掉了。

 衣物分類卡  

再來為了怕衣服會倒下來,可以使用書檔來幫忙。將書檔放在衣服後面,衣服就不會倒下來了喔。不過隨著小乖年紀越來越大,衣服也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他的衣服可以把整個衣櫃放滿滿,衣服也都沒有倒下來的困擾,因此我便將書檔拿掉了。

 

將衣服放進櫃子裡之前的首要工作就是:就是摺好的衣服尺寸都必須是固定的。要將衣服摺成固定尺寸只要請CD盒來幫忙就一點也不難,然後把衣服放進櫃子裡時,把單摺的那一邊放在上面,這樣看起來比較整齊,要拿衣服時也比較容易。

 

說了這麼多,到底該如何將每件衣服都摺成固定尺寸呢?方法真的很簡單,連小孩子都可以輕易上手喔,不相信的話,就請看看我們家最棒的整理高手小乖的示範教學吧。

 

 

 

上衣部分:

摺衣服步驟1

摺衣服步驟2

摺衣服步驟3

摺衣服步驟4

摺衣服步驟5

摺衣服步驟6

摺衣服步驟7  

褲子的部分:

摺褲子步驟1

摺褲子步驟2

摺褲子步驟3

摺褲子步驟4  

完成圖:

完成

完成  

至於要怎麼收納才可以讓衣服不會皺巴巴的呢?我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在晾衣服時,稍稍整理一下,如此一來衣服從晾乾到放進衣櫃到下次拿出來再穿時,都不太容易會皺巴巴的喔。衣服脫水之後在晾時,先用力的抖開,掛上衣架後,將衣領、托肩、下擺整理一下即可,但如果是襯衫的話,只需要多一個步驟,就是在洗的時候,加一點點鹽到水裡,然後脫完水在晾時,一樣要先用力的抖開,掛上衣架後,將衣領、托肩、下擺整理一下即可。

 我們家的雨天晒衣場

晾衣服前有整理過的結果

晾衣服前有整理過的結果

晾衣服前沒有整理過的結果  

晾衣服時就先好好整理一番,衣服乾了之後,只要摺好放進衣櫃,就不容易皺巴巴的,省去燙衣服的時間與困擾喔

資料來源:個人生活經驗

媽咪問,小乖答:

 

 衣服不穿的時候該怎麼辦?

摺好放進衣櫃,下次要穿的時候才不會找不到或者變得皺巴巴醜醜的;如果是換季的衣服,要先洗乾淨之後,再一一摺好放進整理箱裡;但如果是已經穿不下的衣服,則是可以留給弟弟妹妹穿,或者送給有需要的人(社福團體),再不然也可以一一整理好打包後,送到資源回收中心或資源回收桶。

 

 

 如果衣服沒有摺好會怎麼樣呢?

 

 

衣服會變得皺巴巴的,而且也會找不到要穿的衣服,所以衣服洗乾淨之後,就要把它們通通摺好放進衣服的家,這樣才不會找不到要穿的衣服,衣服也不會變得皺巴巴醜醜的。

衣服不整理的結果

衣服不整理的結果  

洗乾淨的衣服不整理晾乾的話,衣服會臭臭的,會皺巴巴的;晾乾的衣服沒有摺好放到衣服的家,會找不到要穿的衣服,房間也會亂七八糟的

 

 除了衣服要一一摺好放進衣服的家以外,你還想到十麼呢?

每個東西都有自己的家,所以用完之後要將它們統統放回到它們的家,下次要用的時候才不會找不到,家裡或者房間才不會亂七八糟的。

玩具的家

玩具的家  

玩具有玩具的家,每次玩具玩好或不玩的時候,都要把它們放進他們的家

工具的家

書的家  

每一個工具都有自己的家,書書也有自己的家,不可以亂放或亂丟,這樣要用的時候才不會找不到

使用中  

小乖趁我不在位子整理資料時偷偷拍的,他跟我說:媽咪妳做完功課,如果沒有把東西放回家,你的桌子就會亂七八糟,東西很容易找不到,用完的東西要放回它們的家,這樣才是乖媽咪,東西也才不會找不到,你知不知道啊?你看我都有乖乖聽話,乖乖的把東西放回它們的家,這樣東西才不會不見,下次也才不會找不到要用的東西喔。

使用後  

東西不乖乖收好的結果  

東西用完沒有乖乖地放回它們的家,隨便亂丟或隨便亂放,那麼家裡就會變得亂七八糟的,東西也很容易找不到,或者不見;媽咪說每個東西都有一個屬於它們的家,這樣要找東西的時候才知道要去哪裡找,像是要看書的話,就可以到書書的家去找自己想看的書;想玩玩具的話,就到玩具的家去找想玩的玩具:要畫畫的就到工具的家去找畫畫工具,這樣不是很方便嗎?用完不要用的時候,就會知道什麼東西要放回什麼地方,下次要用的時候,才不會找不到喔。

資料來源:個人生活經驗

我家也有刺繡相關物品喔

 杯墊  

刺繡杯墊

 DIY提袋  

DIY提袋:小乖自己動手做的喔,媽咪我只有在一旁指導與協助

過程中也教小乖如何正確且安全的使用針線,以及縫紉的技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ssica 的頭像
    jessica

    幸福洋溢ING

    jess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