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乖和YOYO第一次出現說謊的行為是在1Y之後,那時候的他們有一陣子很愛玩水,常常把飲水機的水、水杯裡的水弄得滿地都是,每次問他們時,他們都異口同聲的說是對方弄的。

 

再問第二次時,做錯事的那個孩子音量就會變得很小,甚至完全不回答,如此一來我們知道是誰在搗蛋,反之只有小乖一個人在家時,當他做錯事被我們發現時,他都是沉默以對,YOYO的反應也是如此。

 

有一次當我一進房間就看到滿地的乳液,小乖手上拿著那一罐擠得一蹋糊塗的乳液,當下我覺得自己快瘋掉了。我關上房門,在房間外靜靜的站著,雖然我很生氣,但我不打算罵孩子,我需要冷靜,讓自己滿腔的怒火先冷靜下來之後,再來處理這件事。

 

當我再次打開房門時,臭小子還繼續再玩,幸好我的情緒已經冷靜下來了,沒有任何的情緒,很平靜的問他:「小乖,告訴媽咪,是誰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香香的乳液,是誰把它弄得滿地都是?」

 

其實不用問也知道答案,但我希望小乖勇敢的面對自己的錯誤。當我問他時,他不發一語默默的看著我,靜靜的坐在原地。我可以了解他的心情,從他的表情可以知道,他自己知道錯了,或許他只是不知該如何表達吧。

 

但面對錯誤時,沉默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所以我換個方式來處理這件事。我要他坐在我的腿上,我抱著他,告訴他:「其實媽咪知道是哪個小搗蛋把房間弄成這樣,不管是乖寶寶,還是小搗蛋都是媽咪的 寶貝,媽咪都愛,但是勇敢小孩是最棒的,因為每個人都會犯錯,做錯事並不丟臉,但一定要勇敢的面對錯誤,並且立刻改善與修正.....」

 

話還沒說完,就聽到小乖用極小聲的音量說:「媽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天啊!我感動的快要哭了,雖然小乖沒有說:「對!那就是我弄的,對不起」

 

但這番話對他來說也是勇敢的表現,當下我緊緊的抱著他,跟他說:「寶貝!你勇敢,做錯事情時會勇敢的認錯、面對,也會道歉,真的是太棒了,這還不夠喔,我們得把房間恢復原狀才行...」

 

接著我拿2條抹布,帶著他一起把地板、房間收拾乾淨,之後就快樂的玩耍、看書。

 

感動的原因不是因為小乖認錯,或許在這過程中,我給了小乖安全感與取得他的信任,使得他願意、毫不擔心的在我面前認錯。

 

這和我自己小時候認錯的心境是不同。老爸、老媽對我的管教嚴到極點,當我犯錯時,在認錯的當下,不是一個巴掌乎過來,就是吃了一頓豐盛的竹筍炒肉絲,爸媽也從來不聽我的理由與解釋,做錯事了得自己去面對、去承擔後果。

 

那時每次犯了錯,心理上總是恐懼不已,因為爸媽就是那種棒下出孝子的育兒觀念,而我從小就是個叛逆小子,一天到晚因為自己的想法和爸媽不同,每每發表感想時,我所得到的就是竹子伺候,真不知道那時的我,哪來的勇氣一天到晚對老爸、老媽發表高見,就算挨打、挨巴掌還是要說。

 

因為自己有這樣的切身之痛,所以並不會拿這套方法來對待孩子,我希望孩子可以在所我訂的這麼一大堆規範中,安心、放心的成長。

 

那一堆規範要如何讓孩子都記得,這可就得花心思、下苦功才行的,絕不能擺出媽咪的威嚴,強逼孩子就範、不顧孩子的感受及意見。

 

因此當小乖犯錯時,我的態度是就事論事,帶著他面對與事後的處理,而不是一眛的指責及釐清責任歸屬。

 

偶爾我也會犯爸媽曾犯的錯誤,只是手段不同而已。有一次當我忙著在收拾餐桌時,小乖把我剛拿給他的新書拿起來翻閱,我叮嚀他要小心,他回答:「嗯!我知道了」

 

不一會deen跟我說小乖把其中一個操作機關弄壞了。

 

天啊!說不生氣是騙人的,但我只跟小乖說:「請你先把書放在旁邊,先不要再玩了,等一下媽咪有話要跟你說...」

 

接著自知闖禍的小乖乖乖的把書放在身旁邊,乖乖坐好等我,我繼續把餐桌擦乾淨之後,再來處理小乖這次事件,結果在我處理之前,老媽就先跳出來處理了,她板起臉孔問小乖是誰把書弄壞了,口氣有點兇,小乖極小聲的說是拔拔弄的....。

 

小乖這樣的行為在老媽的觀念裡,是不可原諒的、是非常嚴重的事情,老媽用比第一次再兇一點的口氣再問一次,小乖依舊是回答拔拔,音量就更小聲了,小到幾乎快聽不到了。

 

或許老媽礙於deen在場,不好發作,她跟我說小乖這樣的行為怎樣、怎樣,不趕快矯正的話,會怎樣、怎樣,把事情講得很嚴重。

 

不過我還是繼續收拾桌子的動作,利用這樣的方式來沉澱自己的情緒,我心煩的不是小乖把剛到手的新書弄壞,而是老媽在一旁的碎碎唸,在處理孩子的事情,我希望自己都是以一顆冷靜的頭腦、平靜的心情來面對與處理,如此一來,孩子才不會被莫明的情緒嚇到或影響,自己也才不會情緒失控而傷了我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當我忙完手邊的工作,就帶著小乖和書本回房審問了,沒錯就是審問,因為我好不容易平撫下來的情緒,回到房間準備著手處理,受到DEEN的影響,不知不覺情緒又悄悄上來我卻絲毫沒有察覺。

 

當時DEEN在一旁臭著臉說:「你說說看啊?這該怎麼辦?.....」

碎碎念的發表高見,但我立即要DEEN閉嘴,不要介入。接著我問小乖:「現在你可以告訴媽咪,是誰把書弄壞的嗎?」

 

小乖看著我的眼神有些害怕、擔心,但我並沒有立即察覺這個訊息,而小乖的答案依舊是「拔拔」。

 

我該相信孩子還是相信他人的說詞呢?因為我根本沒有親眼看到事情的發生經過,然而同樣的問題,不論我們問了幾次,小乖的答案依舊是一樣的,口氣雖然很堅定,但是音量卻十分小。

 

感覺自己的火氣開始上來了,我需要冷靜,於是我二話不說轉身離開現場,閉上眼睛、深呼吸一下,等情緒平撫下來之後,再回到現場,當我看著小乖時,從孩子的表情解讀到害怕、擔心的訊息。

 

天啊!孩子到底在害怕什麼?在擔心什麼?是我不夠溫和嗎?是我的處理方式讓他感到擔心、害怕嗎?還是在這件事情上,破壞者不只有小乖一個呢?當下我該做的不是尋找破壞者,我想要找出令孩子不安、擔心與害怕的原因,而且當事情發生時,追究責任歸屬也不是處理事情的最佳方式,應該要培養、訓練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換了一個處理方式,我跟小乖說:「寶貝,沒關係,剛剛的話題我們就暫時不要再繼續討論了,既然書壞掉了,那我們就該把它修好,這樣下次才能再讀...」

 

話還沒說完就聽到小乖跟我說:「嗯!要把它貼起來才可以看,要請大人幫忙...」

 

聽到他這番話,我感動不已,小小年紀的他,已經知道當哪些情況發生時,該如何處理,孩子的成長,果然是緩慢的、悄悄的在進行啊,所以我就拿了膠帶,帶著他一起把壞掉的操作機關修補好,然後跟他以後要好好愛惜自己的東西....。接下來我又聽到小乖說:「媽咪~對不起....」

 

對不起???對於小乖這句話,一時間我完全摸不著頭緒,我問他:「怎麼了嗎?」

 

接著小乖才說:「媽咪~書書~我把書書弄壞了,我是不小心的....」

 

聽到他這麼說,我才猛然想起剛剛處理到一半的事情,看著他說這番話時的表情與眼神,沒有先前的恐懼、擔心與害怕,我想應該是我和老媽在處理事情時的反應、臉部表情與口氣的關係,讓他產生了不信任感,讓他擔心、害怕,孩子當下又讓我上了寶貴的一課。當下我什麼也沒有說,緊緊的抱著小乖,當然也告訴自己,往後面對孩子時,要注意自己的臉部表情、態度與反應才行。

 

言歸正傳,孩子有說謊的毛病,無論是惡意的撒謊,還是善意的撒謊,都是不好的。如果養成習慣,會害了孩子一生。很多人認為,孩子小小的謊言沒有什麼危害或危險性,至還覺得他們這樣的行為很可愛。

 

事實不然。說謊一旦成了習慣,當孩子長大後就會變成罪惡的根源。這種習慣形成後要想改變它,就十分困難了。

 

說謊會腐蝕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損壞互相信任的美德,說謊也意味著不尊重被騙對象。與經常說謊的人在一起生活,會造成難以彌補的負面影響。

 

孩子在2-3歲時,認知和語言能力的發育都不成熟,不能看出自己的言行之間有什麼直接關係。對他們來說,行為遠比語言重要,語言都是模糊的,有多重含意的。

 

一般來說,孩子從4歲起,便開始明白故意說謊誤導別人是不對的。事實上,在這個年紀或更大一點的孩子,對事實的要求幾近完美的程度,如果發現爸爸媽媽、兄弟姐妹或朋友說謊欺騙自己,他們會非常的憤怒。他們認為真實遠比說話的動機更為重要。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數的孩子EQ會逐年提高,但相反地誠實的品德卻少有增長。

 

舉例來說:

 

你聽我說,我們家有三個電視機。

「哎呀,太棒了!」

「一個是爸爸的,一個是哥哥的,還有一個是我的。」

「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動畫片啦。」

「當然啦。一吃完飯,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

「你多美呀!」

 

當這個孩子的謊話被揭穿時,他受到母親的斥責。媽媽責備他「說謊就是當小偷的開始。」

 

兒童的心理分析:孩子根本不懂說謊和小偷究竟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對孩子來說,與其說不懂,還不如說這兩者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聯繫。

 

「有三個電視機」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話不能單從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正確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講這句話的孩子當時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個電視機該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個電視機,爸爸就不會因為要看夜間棒球比賽而霸佔電視機了;哥哥也不會因喜歡足球賽節目而獨佔電視機了;當然我也就可以獨自看我所喜歡看的動畫片了!」

 

他把這個願望和空想聯繫在一起了,因此採取了「有三個電視機」的語言表達形式。

 

幼兒的心理結構,往往是主觀與客觀融為一體,這種現象稱為「主客觀未分化心理」,是幼兒心理的一個特徵。

 

兒童「說謊話」的種類繁多,想像謊話、願望謊話、無知謊話、遊戲謊話、辯解謊話、方便謊話、友情謊話、吸引注意力謊話、復仇謊話、以及欺騙謊話....等等。

 

幼兒大部分的謊言來自想像、願望、遊戲和無知,偶爾有出自辯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無論哪一種都不屬於真正的謊言,更不至於發展成性質惡劣的小偷行為。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這一點,就談不上正確的處理辦法,我們應該認清隱藏在謊話背後的兒童心理,採取與其心理狀態相符的辦法解決。

 

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想要減少孩子說謊的機會,父母應該要主動打開與孩子對談的大門,重心不是在抓謊,而是找出發生什麼事情?該如何做?不需要心虛的編造謊話,自然就不會倚賴說謊來逃避懲罰。

 

保持親子間良好的對談,應該要從小開始,即使孩子已經多次因為趨利避害而說謊,建立對談關係永遠不嫌晚。父母要有耐心,讓孩子重新信任這種溝通模式,因為信任而選擇說實話,自然就能改善說謊的行為。

 

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父母做錯事被孩子知道時,一定要誠實以對,勇於承認錯誤行為。尤其是6歲以上的孩子已經了解什麼是說謊,看到大人誠實面對錯誤,孩子也比較容易誠實的面對自己。如果希望孩子做個誠實的人,父母一定要以身做則,用自身的正確行為來指引孩子。

 

參考資料:孩子15種表情背後的真相應對孩子撒謊也要分齡孩子撒謊,因為你孩子說謊怎麼辦?允許孩子說錯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ss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