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網路轉載

 

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例子,父母很擅長與人交往,但孩子長大後變得沉默寡言;父母十分勤勞,孩子長大了卻好吃懶做;有的父母很「無能」,但他們的孩子各方面都出類拔萃。這些現象,無論從遺傳,還是從父母提供的成長環境,和以身作則當榜樣上來說,都沒有辦法解釋─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問題?

 

問題出就出在父母的「能力」太強了,例如,當父母看到孩子用了10分鐘還沒綁好鞋帶,馬上衝過去幫孩子綁好;再大一些,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多時間學習,不讓孩子做家務;等孩子踏入社會,又有父母幫助安排工作,甚至孩子還沒有踏入社會就已經有家裡的一筆產業等著孩子來接手了。

 

在能力這麽強的父母面前,孩子最後只能有兩條路可走,第一,弱化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第二,目空一切,憑藉家庭勢力,為所欲為。

 

因為父母都替自己做了,自己從來沒有機會進行學習和練習,孩子這方面能力自然就會削弱。另外,闖了再大的禍都有親人幫助擺平,自己沒有從自己所犯的錯誤中學到任何的東西,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請父母在孩子面前變得「無能」,多給孩子一些機會來鍛煉他們的能力,此時「無能」勝「有能」,想讓自己變得能力強,需要努力;想讓自己變得「無能」更需要克服一些父母自身觀念上的障礙,在這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遇到問題,先讓孩子自己思考尋找答案。

 

孩子有時會問許多對大人來說十分簡單的問題,例如,孩子說:「飯太燙,我根本吃不了。」

 

這時,在一旁的父母可能就開始給孩子出招了,「你可以先吹涼啊!」或「你可以….」有能力、有經驗的父母這時在孩子面前一展才華,可以給孩子許多解決方案,當你直接告訴孩子如何辦時,孩子可能只是學到了做這件事的方法(下次可能還會忘記),卻沒有學會如何思考。

 

當孩子問這種問題時,父母可以問孩子:「你覺得怎麽辦呢?」

 

孩子如果提出一些方案,父母應該給予適當的鼓勵,最後引導其找出較好的辦法,如:「吹吹確實是個很好的方法,那你就試試啊!」

 

如果孩子說:「想不出甚麼辦法!」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說:「你覺得是飯的外面燙呢?還是裡面燙呢?」諸如此類的引導性問題也是在啟發孩子思考。

 

(2)有比學校功課更重要的東西。

 

節省出孩子做家務的時間,讓孩子做功課,表面上可以促進孩子的學習,但與此同時卻剝奪了孩子學習生活技能的機會,一個人的生活技能難道不是更重要嗎?孩子從生活中學到的不是更多嗎?

 

(3)耐心、再耐心。

 

記得剛開始送孩子去幼稚園,孩子自己總是打不開車門,對於一個三歲多的孩子來說,開車門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拉一下門把,將鎖打開,由於汽車門對於孩子來說還是太重,所以第二步要用另一隻手推一下門,兩隻手配合好了,車門才能打開,有時我要站在車外2、3分鐘才能看到孩子將車門打開,對於大人幾秒鐘的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件大事,這時我們要做的只是等待,耐心的等待。

 

以上這三點,需要我們不停地練習,不停地提醒自己到底怎樣才是為孩子好。

 

切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看看那些不完整家庭的孩子,雖然他們是不得已為之,但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到孩子的巨大潛能;雖然生活在一個不被人看好的環境中,但是,這種不好中又孕育著「好」的一面,即這些孩子的生活能力變強了。父母「無能」了,孩子才會強大起來,我們都要記住這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ss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