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今周刊

在做保險規劃時,它最首要的應該是要滿足保障的需求,把個人與家庭的保障所需的保額與險種、額度都規劃好了之後,才來談其他的規劃,而且它是必須跟財務目標做結合的,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購買前可能都沒有經過這樣的程序,也許都是碰到業務員推銷或是碰到理專推薦就購買了,沒有事先仔細的評估,可能就造成以後的解約與無法續繳的情況發生。

 

一些人可能會對「如何投保比較適當?」感到困擾,因為保險商品繁多,每一個商品的給付條件、保單條款等都有蠻大的差異,對一個保險公司新進人員來說,搞懂自家的商品可能都是很大的挑戰了,更何況是一般的大眾!

 

如果沒有接受過相關的保險知識訓練的話,光是要看得懂保單條款就是一個大問題了。在〈運用定期壽險彈性補足人生保障缺口〉這篇文章中有談到如何利用幾個因素:給家人的保障、子女教育基金、房屋貸款等等,來計算你所需要的保障額度。

 

保險是整個個人與家庭財務規劃中的一環,它的功用是用來做為風險轉嫁的工具,當萬一有疾病、意外發生時,可以把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承擔,讓個人與家庭的財務不致於受到嚴重影響。

 

因此在做保險規劃時,它最首要的應該是要滿足保障的需求,把個人與家庭的保障所需的保額與險種、額度都規劃好了之後,才來談其他的規劃,而且它是必須跟財務目標做結合的。

 

當你清楚了個人與家庭的收入、支出狀況後,你會知道自己是有多少預算是可以使用的,而當你規劃好往後的財務目標(退休、子女教育、購屋等)後,如果有部份目標是需要利用保險來做工具的,你會比較能夠合理的規劃保單。

 

因此在做保單規劃前,如果能夠先做完完整的財務規劃是比較理想的,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購買前可能都沒有經過這樣的程序,也許都是碰到業務員推銷或是碰到理專推薦就購買了,

 

沒有事先仔細的評估,可能就造成以後的解約與無法續繳的情況發生。

 

保險公司本身在內部也都有進行保單需求分析的訓練,但是這樣的訓練前題也許都是以商品能夠順利銷售為前提,對於客戶本身的財務狀況也許無法做全盤性的了解。

 

業務員也常常把替客戶做財務規劃當成一個免費服務提供給客戶,當然這無法等同於完整的財務規劃。財務規劃絕不是只有提供客戶一份報告而已,它包括了因應客戶不同的財務上的問題所做的建議、提供解決方案、協助執行、事後追蹤管理等,它也絕不會是免費的服務,而它本身的完整性、專業性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最重要的是它絕對不是用來做產品銷售的工具。

 

利用定期壽險來做保障規劃的工具,以某家壽險公司的商品為例:25歲男性,同樣是買100萬壽險的保額,如果買的是平準終身壽險(平準的意思是終身都是100萬保額),繳費20年,年繳保費27,000元,而30年期的定期壽險100萬元,年繳4,710(不同公司費率可能不同)。這二者保費的差異是22,290元,但是保障額度是一樣的,那到底是該買終身壽險還是定期壽險?有些人可能無法接受保障不是終身的觀念,認為定期壽險繳的錢都浪費掉了,因為它不是終身的,真的是這樣子嗎?那要看你是從什麼角度看這個問題,你現在有足夠的保障額度比較重要,還是終身保障即使不夠也無所謂?

 

因為貨幣的價值是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降低它的真實價值的,在3%通貨膨脹率影響下,現在的100萬未來的價值,在50年後只有22萬的實際價值。你會選擇維持50年後22萬的保障,還是利用這中間保費的差額:22,290來多購買470萬的定期壽險保障,讓自己的保障一開始就是570萬,還是花同樣的錢,但是終身保障只有100萬而已?

 

在財務規劃上,協助客戶將他們的財務資源做較佳的利用,如果預算不是可以無限制增加的,有限的資源要分配到眾多的財務目標上,當然金錢的資源就必須好好檢視,把錢用在刀口上。

 

如果可以用比較少的預算達成客戶的保障需求,當然就是比較理想的解決方式,因為省下來的錢可以用來完成客戶的其他財務目標。而為什麼要做財務規劃,主要就是要以比較客觀中立的角度,先清楚自己的財務狀況(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等),再來思考自己想要完成什麼的財務目標(存第一桶金、出國進修等),如果以現有的資源(已有的儲蓄、投資、每月可以新增的投資金額等),可以完成什麼樣的財務目標,這時候才需要去考慮到:用什麼樣的金融工具可以來達成這些財務目標、什麼樣的工具是比較有效率的、怎麼規劃可以比較省成本,所以你可以看到財務規劃的原則是:先有財務目標要完成,才會去尋求利用金融工具來達成這些目標,而當在評估何種工具適用時,也是一種全面性的思考。

 

各種工具都有它的特性,要因應目標的需求來做選擇,例如說子女在2年後就需要出國唸書,那留學費用的準備,這時候就不適合再做投資,這時就把它放定存,以備二年後使用。

 

但如果是做退休金的準備,而且距離退休還有10年或是更長的時間,那就可以考慮基金、ETF等更多其他的投資工具了。

 

在保險在財務規劃上的用途,跟其他金融投資工具的特性是不一樣的,沒有其他工具可以像保險一樣發揮財務槓桿的作用。例如前面說的30年期的定期壽險100萬的保障,25歲男性保費一年是4,710元,如果是保障10年或20年的,年期愈短保費也相對比較便宜,而100萬的意外險保費一年也在1200左右,這樣的財務槓桿倍數就很高,真正可以發揮到保險真正的保障功能,因此在財務規劃上可以利用保險來做風險轉嫁的功能,這是其他金融工具所沒有的特性就應該善加利用它。

 

但是利用保險做儲蓄或是投資,在財務規劃上它應該不是首選的工具,因為保險多了一項保障的成本,所以你的所有保單一定有保額的存在(除了部份變額年金沒有保額,可以純做投資以外),有保額就需要扣除保障的成本,因此你是不能要求你的儲蓄險,利率可以比照定存,而且是可以隨時解約提領,不會損失本金的。

 

因此保險的規劃重點應該是善加利用它風險轉嫁的功能,當任何風險發生的時候,你可以從保險的給付裡面獲得理賠,避免你因為疾病或意外事故產生財務上的重大支出,面臨不可預知的風險,以致於影響到財務目標無法達成。

 

而當你完成了財務規劃,也把風險保障規劃好了,並不表示你從此就可以不用管它了。當你在個人或家庭發生重大事件時:小孩出生、購屋、離婚、失業、即將退休等等狀況發生時,它都會影響到你的財務狀況:增加支出、風險增加等等,這都是會對整體財務產生影響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尋求財務顧問的協助,重新檢視整體的財務目標是否有需要調整的,在保險規劃上可能也會有需要做因應的:例如子女出生,你的責任加大了,需要增加保額來因應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ss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