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BABYHOME媽咪分享

 

帶殼海鮮及蛋白食物常容易引起過敏症狀,建議家長待寶寶至一歲以後再添加;此外,家族過敏機會愈高,或已有過敏症狀的寶寶,在添加高危險食品時,要較一般建議時間更延後,並仔細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才能讓寶寶吃的安心與健康。

 

一歲以內的小寶寶,因生長發育迅速,營養需要量大,是預防過敏疾病發生很重要的時期。在出生後的前三個月,營養的來源主要是母乳或嬰兒配方奶,從過敏預防及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母乳哺育是最適合小寶貝的方式,因此建議最好所有的寶貝,都可以從出生開始持續哺育母乳至少至六個月大。

 

雖然母乳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但是仍有部分的營養需要從其他的食物攝取,如鐵質及維生素CD等,當小寶貝出現了有「吃不飽」的現象時,就表示應該開始添加副食品了。

 

不同階段寶寶副食品添加原則

 

副食品添加的目的主要為了輔補助母乳或配方奶營養的不足,增加熱量的攝取,作為斷奶前的準備及訓練寶貝咀嚼及吞嚥的能力,而斷奶並非不再喝奶,它真正的意義是增加食物的來源,以補充營養及熱量的不足,並讓寶貝學習使用其他的餐具器皿來進食,同時藉此培養小寶貝日後正確的飲食習慣。

 

遺傳體質+誘發因素造成過敏病

 

當食入性過敏原大量刺激我們的腸道細胞時,本來會產生過敏的反應,但因過度反應而產生一種保護機制,即稱為「耐受性」。這樣的保護力,在我們的呼吸道中就沒有,所以食入性的過敏原,有可能隨著年齡的增加及腸道的成熟,慢慢變得不反應;而吸入性的過敏原(如塵螨、家塵、蟑螂、黴菌、狗毛、貓毛等)就沒有這樣的特性。所以只要我們瞭解食物過敏原有這樣的特性,就知道這些食物並非完全不能吃,只是把吃的時間延後。

 

一般來說,過敏疾病的產生包含涵遺傳體質加上誘發因素,兩者缺一不可。遺傳體質是產生過敏病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其中有一人有過敏體質,有50%的機會將這種體質傳給下一代;若兩人皆有,則有80%的機會下一代會遺傳到過敏體質。有這樣過敏體質的寶貝,並不會馬上產生過敏疾病,還需有誘發因素的刺激。誘發因素包含了過敏原、呼吸道感染、運動、化學刺激物、精神情緒、溫度、溼度等,所以在飲食方面影響的就是食入性過敏原的暴露。

 

過敏原前三名——牛奶、帶殼海鮮及蛋白

 

根據馬偕醫院的統計資料顯示,食入性過敏原依產生比例高低,前三名依序是:牛奶、帶殼海鮮及蛋白。高危險族群的寶寶,出生後持續哺餵母乳,而母親在授乳期,也建議要避免家族中已知的食入性過敏原。若真的無法哺餵母乳,水解蛋白配方的嬰兒奶粉是比較適合的選擇,這些嬰兒奶粉營養成分與一般的嬰兒配方奶相同,只是把牛奶蛋白的分子變小,約莫可以哺餵寶寶至一歲左右。

 

而帶殼海鮮及蛋白則建議至一歲以後再添加,以減少產生過敏的機會,家族過敏機會愈高的寶貝,或是已經有過敏症狀的寶貝,記得這些高危險食品的添加時間,要較一般的建議時間更延後,並且要仔細的觀察是否有過敏的症狀。其他如巧克力、花生堅 果類及芒果、奇異果等,也有較高的可能性引起寶貝過敏,因此我們建議晚一點再試。

 

從皮膚及腸胃道觀察過敏反應

 

有些時候我們會發現,給予小寶貝副食品時,他不但不吃,還用舌頭頂出來,這並不是過敏的症狀,而是他還沒有適應這個食物,所以此時千萬不要心急,可以過幾個星期再試。

 

至於過敏現象要如何觀察呢?如果寶貝在吃了這項食品後皮膚馬上產生紅疹,或是皮膚變得粗粗的,或是更嚴重的蕁麻疹,就是有皮膚的過敏反應。而腸胃道方面會有腸絞痛、腹脹、腹瀉或嘔吐等狀況。另外比較少見的過敏反應,是有咳嗽、流鼻水及眼睛癢的症狀。

 

只要我們能夠瞭解添加副食品的原則,與如何觀察小寶貝是否適應,加上對過敏疾病的表現與預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所有的寶貝必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ss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