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上課心得筆記

人類愈來愈長壽,卻發現中年失業愈來愈顯著。撫養老人的壓力愈來愈重的同時,愈來愈多年輕人卻變成父母的「寄生族」。

20年後,你的未來會更加養不起。誰在剝奪你的未來?如何因應?

生育率降低,不生小孩的家庭也愈來與多。父母與年幼子女其樂融融的畫面,將會愈來愈少見。

影片:拯救35歲養不起的未來


 

影片:35歳を救えあすの日本未来からの提言


8年前台灣65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7%,正式邁向聯合國定義的「高齡化社會」後,台灣老化的速度,已快堪稱世界第一。

過去多年來,世界媒體常把關注焦點放在亞洲最大經濟體日本,並稱日本是世界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但在世界媒體關注焦點之外的台灣,其實也已悄悄地步上日本老化的軌道,甚至速度有可能超過日本。

日本老人佔總人口比重從10%增加到20%,預估將花24年。但台灣預計將只花22年,於2011年,老人將佔10%,2033年達20%。

若跟歐洲已經老化社會做比較,瑞典、丹麥、德國、瑞士、荷蘭、芬蘭等國,幾乎都是花50年到80年,才達到老化人口達20%。但是台灣,卻將在30多年內就達到其他國家老化的程度。

搭上老化的特快車為什麼別的國家老化速度像坐慢車,而台灣像坐特快車一樣?

主要原因是歐洲國家生育率是慢慢下降,而台灣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婦女生育率下降到幾乎是世界最低的水準。

民國50年時,台灣每位婦女生5.58個小孩。若將25年當作一個世代,民國50年出生的婦女,到了民國75年輪到她們生育時,卻只生1.67個小孩,減少到剩3成。去年台灣景氣不佳,很多家庭不敢生小孩,台灣婦女生育率更是創下歷年新低,只剩1.485

才一個世代的時間,就讓台灣的人口低於替代水準(一個婦女生2個小孩)。但當台灣正搭上一部堪稱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人口老化列車,向前疾駛時,來自全球以及台灣的經濟、企業、社會等發展趨勢,卻跟老化社會的需求,愈來愈悖離。

幾股正在發展中的趨勢,讓逐漸老化的台灣,再增添憂愁。趨勢的發展,或許真的是很無情。

一方面,當人類的壽命愈來愈延長,基因科技突飛猛進,預言家紛紛預測,人類將來可以活到120歲。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多次呼籲:應該把沿用已久的退休年齡,從65歲往後延到70歲。

諷刺的是,整個世界職場的發展,對於中高齡就業者卻愈來愈無情,被迫提早退休的趨勢已愈來愈明顯。

在《職場啟示錄》一書有提到,由於企業要求彈性、應變,而年齡與僵化,被畫成等號,使得現代的職場對於年齡要求愈趨年輕化,好似「個人經驗累積之後,就失去價值了」。

查理.塞尼特指出,很多企業施加要求退休的壓力給坐五望六的員工,即使他們心智上正值顛峰。

在美國,55歲到64歲的男性仍在職場的比率,從1970年的80%,降到1990年的65%。法國步入中年晚期的男性在職場的比例則從75%,降到40%。德國從80%,降到50%。

凶悍的大陸女主管在歐美,愈來愈多4050歲的人,不管是出於自願或非自願,都要開始準備退休。這種現象,也同樣發生在今日的台灣。許許多多台灣人,在近幾年被迫離開了工作崗位。

影片:養不起的未來-瑞典篇

 

 

前年台灣因為關廠、歇業的失業勞工,達到10萬人時,就已經引起社會極大震撼。去年一整年,人數竟還高達24萬人。其中又以中高齡失業為主。

有一位大陸的女主管當上司,「一付很狠、很不講理,擺明要讓你混不下去,自己走路的樣子」。台灣某知名企業,最近悄悄地進行「大量資遣員工方案」。全公司近300人,只有10多位一級主管沒有被資遣,其他人統統在一個月前收到資遣通知書。多位即將符合退休資格的資深員工,在這波資遣中,都只領到退休金的一半。

一位學校畢業後就進這家公司服務快20年的員工,一直以為會在這家公司做到退休,「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麼一天」。

「老闆很可憐,轉投資都失敗,但是員工也很可憐,我們把大部份青春都投放在這裡。要我們體諒老闆,誰來同情員工?」他說。

九分之一延後畢業還不過是10年前,不管在美國還是台灣,大多數40多歲以上的工作者都很穩定,何時退休、可以領到多少退休金,是早就可以算出來的。但是,現在大家對於職場都不再這麼信心滿滿。

職場趨勢不僅對「準老年」的中高齡不利,也對20多歲的社會新鮮人愈來愈不利。

從日本到台灣,慢慢出現所謂「單身寄生貴族」,年輕世代不僅不能接替父母承擔家計,反而持續成為父母的負擔,等於吞噬了未來老人的養老本。這對正快速老化的台灣社會,無異雪上加霜。

日本在泡沫經濟10年後,終身雇用制瓦解,年輕一輩根本連進入企業工作的機會都沒有,造成一群總數約一千萬人、年紀在2035歲間的日本年輕人,住父母的、吃父母的、用父母的,到了應該獨立自主的年齡,卻仍依賴父母。

日本年輕人求生不易的現象,也造成了晚婚、不婚、生育率降低等人口衰退現象。日本婦女生育率早已低於退代水準,2000年時,平均每位婦女只生育1.4個小孩。

有趣的是,日本年輕一代從小在優渥環境中長大,儘管成年了仍依賴父母,多數人也只靠打零工賺零用錢,但是仍講究穿名牌、享受美食、經常出國旅遊等較貴族的生活方式。

影片:養不起的未來-日本篇


 

年輕人愈來愈難獨立的狀況,也已發生在台灣。首先,工作是愈來愈難找了。根據教育部統計,去年台灣的應屆大學畢業生人數10萬多人,其中約九分之一選擇延後畢業,主要原因是「不想一畢業就失業」。

 

根據104人力銀行統計,去年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仍有四成找不到工作。甚至就算找到工作,社會新鮮人還面臨起薪比往年低的狀況。今年新人起薪約比往年低5%。

 

迎接台灣年輕世代就業挑戰的,除了台灣本身景氣衰退、產業外移外,還有來自大陸對岸年輕人的競爭。大陸經濟崛起對台灣人就業的排擠效應,已經逐漸引起關注。

 

台灣2529歲的失業率,在民國82年以前都低於2%,85年後突破3%,到去年底已達6.3%。3034歲的失業率,也從852%,持續上升到近5%。這群失業年輕人就可能持續成為父母的負擔,連帶也會使台灣整體的結婚率、生育率均下降。

 

跟日本年輕世代相似的是,台灣年輕一代,雖然賺錢不一定比父母輩多,但卻比父母輩更重享受、休閒與消費。

 

針對台灣地區1300多個、年齡在1364歲間的消費者進行消費行為調查。結果發現,在金錢運用觀方面,2029歲的族群,排名第一的是「休閒、應酬與玩樂」。對比4049歲的族群,排名第一位是「自己存起來」。

 

年輕人賺錢能力沒有提升,倒是消費能力提升不少,讓愈來愈多目前50歲左右的父母們已有領悟,年輕世代的未來可能比他們差。

 

《天下雜誌》曾經做過一次民意調查,其中問到:「你覺得20年後的台灣,下一代的生活,會比現在好或壞」時,55.4%的受訪者表示,下一代會過的比現在差。

 

因此,目前許多父母在努力存老本的同時,也會幫子女預備未來。現代的父母,養兒育女的重擔是愈來愈難放下。

 

伴隨台灣走向老化的是獨居多、離婚多、未婚多、無子女或少子女的一代。這等於宣示傳統中國家庭支援體系,正逐漸解體,未來老人心理與安養問題,將比現在嚴重許多。

 

台灣的「孤家寡人」,是愈來愈多了。根據主計處人口調查,過去10年來台灣地區家庭結構,「單身家戶」所佔比例,已從13.4%,提升到21.6%。

 

「兩人家戶」也從佔12.7%,提升到17.4%。而「父母與未婚子女」同居的核心家庭,比重則下降,從63.6%,降為55%。

 

雖說養兒不一定能防老,但是子女對老年人的感情支柱,還是很重要。傳統中國老人最大的享受之一是含飴弄孫,但是未來很多老人,「根本沒有兒女,又哪來孫子?」

 

當家庭支援體系逐漸解體時,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福利制度的設計,卻遲遲未為老人化社會做準備。

幾十年來,台灣的勞動者中,確定能領到退休金的,一直只有軍公教。除此之外,總數約550萬的台灣勞工中,約只有25%在大公司或國營企業服務的勞工,確定能領到退休金。

 

為什麼大家領不到?主因是勞保退休條例規定,勞工必須在同一家企業,服務滿25年或滿15年、年滿55歲,才能請領退休金。

 

企業壽命13年但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而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卻只有13年,使得許多勞工根本還沒有機會領退休金,公司就關門倒閉。

 

而且,按現行條例,退休準備金由公司提撥,存進公司帳號,寄放於中央信託局。因為不是勞工的個人帳戶,也不是可攜帶制,員工若是跳槽,過去服務年資就等於歸零。加上政府執法非常不徹底,目前只有約10%不到的台灣企業,真正依法提撥員工退休準備金。對勞工而言,退休金「是掛在牆上的牛肉,看得到、吃不到」。

 

老人沒有退休金,在家庭支援體系還比較完整的時代,或許還不會產生老人安養問題。

 

目前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平均擁有的子女數是3.9個,並且幾近一半的老人仍能得到子女奉養。但是,當25年後,預估老人將佔總人口18%,少子或無子,若是也跟現在的老人一樣,沒有退休金可領,老年人的生活,將可能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目前台灣的人口結構圖,是腰部突出來,代表青壯人口最多,平均每8.3個工作人口,撫養一個老人。到了2025年時,變成只有3.6個年輕人撫養一個老人。

 

因此台灣的老人安養問題,今天並不是嚴重的時刻,問題嚴重會是在20多年以後。

然而政府所實施的老人年金等措施,不僅未替未來老人著想,卻把重點放在照顧目前的老人,而把負擔加在未來老人身上。

 

目前台灣超過65歲的老人,共190多萬人,不管他們是巨富還是赤貧,不管有沒有工作收入,大多數都可以從各級政府、從各種不同名目的預算編列中,每月領到3000元生活津貼。

 

老太太「離奇」領大紅包發生在一位住在屏東縣枋寮鄉地利村的79歲老太太身上的故事,更是「離奇」。約2年前她突然收到政府給她一張通知書,叫她去領14萬多生活津貼,說是「補發」。

 

她的兒孫輩,聽了後咋舌稱奇的說:「從來都是我們繳稅給政府,哪有政府突然給你一筆14萬的大紅包。真是很怪異。」

 

事實上這位老太太兒孫滿堂,發給她14萬元時,也才賣掉一塊土地,有一筆存款在農會。

 

諷刺的是,這筆錢,老太太也完全沒享受到,全數給了兒子種蓮霧去。而從那之後,她按月拿著通知書去領3000元生活津貼。

 

政府目前的老人福利政策,事實上是讓現在問題不大的老人,把後代子孫的老本都吃光,完全忽略了老化所帶來,對社會經濟、生產力、家庭結構的變化因子。

 

財政赤字因為福利制度節節上升,已經人丁稀疏的下一代,如何承受得起這樣沈重的負擔?與其把錢給不需要的老人,不如把社會弄好一點,做正確的建設投資,讓青壯的這一代,更有機會、本事賺錢,自然有能力去照顧父母。

 

1995年,當台灣才剛進入「高齡化社會」不久,那時就有報章雜誌報導老化後的台灣,未來將面臨生產力衰退、年輕世代負擔不起龐大老年人口等嚴峻考驗。多年後的今天,「養不起的未來」,又因為種種大環境變遷因素,包括全球化競爭、中年退休、台灣產業蕭條、各年齡層求職不易,以及政府公共政策的無能失焦等,變得似乎更加養不起。這會不會是一個笑不出來、無法擁有、也無法面對的未來?

 

然而生活在現在的我們,正在努力為生活打拼的你我,我們的未來是否真的規劃好了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ss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